|
晏阳初小传
晏阳初(1890—1990年)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四川巴中人。主要从事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工作。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年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获学士学位。1918年赴法国,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192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1923年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40年创办重庆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1943年在美国被评选为“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
1944—1945年被美国锡拉立兹等三所大学授予博士学位。1950年移居美国。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
晏先生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倡“识字、生计、文艺、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以治旧中国的“贫、愚、弱、私”四大痼疾,首创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中国长沙、定县、北碚以及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等国推进平民教育。其在渝所创乡村建设学院,后并入西南师范学院。
晏先生世界驰名,被誉为“最具有革命贡献的十大伟人”。主要论著:《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农村运动的使命》(1935年);《十年来的中国》( 1937年)等。晏阳初博士今年岁初在纽约寓所辞世。
新闻媒介谥之为“蜚声中外的平民教育家”。博士以演说雄辩和组织事功擅场,是实践型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生平未尝着意著书立说。国内出版界一九八九年相继推出《晏阳初文集》、《晏阳初全集》(第一卷)。既慰前贤,又益后人,功德无量。唯不知博士生前已及见到否?
一八九三 一九九○,博士生命长河,汩汩淙淙,浪花水沫,流走几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风尘。寿终正寝,尽其天年,自是人生一幸。由是而念及他留居大陆的最小的儿子晏福民同志,却英华早谢,于十年动乱之初含恨以终;便难免漾起几分凄苦,几分怅惘。今日摩挲遗编,审视晏先生已然凝固了的生命长流,更有目迷五色、思绪难理之感。即如“蜚声中外”,而今域内国人对晏先生盛名恐已鲜有知者;“平民教育家”,更难解何所云而然。
至于四十年代初季,晏先生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动画艺术大师狄斯尼(米老鼠唐老鸭艺术形象创制者)等人杰一起,同被美洲学界推选为“对人类发展做出革命性贡献的世界十大伟人”,听来更如出自爪哇国的海外奇谈。且无道其宏言谠论若“第五自由”者矣。 “第五自由”论,起自二次大战后期。其时,美国总统罗斯福,针对残灭人性的法西斯主义,提出“四大自由”口号;即言论的自由、信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晏阳初对之作了补充。他说:“我们不只能拥有‘四大自由’,还有第五自由:比较其他四项都显得伟大。没有它,我们能有‘四大自由’?这就是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Freedom From Ignorance)。”(《晏阳初传》,431页) 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这就是晏先生以“除文盲、作新民”为目标的“平民教育——乡村建设”运动精义所在吧。而最能道出晏阳初及其同仁孜孜 、不懈其志之丰神的,则是毛泽东一九三八年在延安一语中的之评:“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平教运动,深致敬佩。”(堵述初:《毛泽东先生会见记》,见《晏阳初文集》附录)
赘言一语:二十年代初晏阳初倡导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长沙城沸沸扬扬,有一百多位义务教员参与其事,与晏氏同龄的毛泽东即在其中。 宗教家精神,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当然不是在指斥虔诚的基督徒晏阳初传布“精神鸦片”或“用笔杀人”。揣度言之,其“深致敬佩”者,大约是意在弘扬一种巨大热情、执着追求和虔诚奉献精神吧。四十年前,我曾有幸黍列晏先生门墙桃李之荫,就读于其创办的重庆乡村建设学院。师生集会,例必按“平教会”传统行礼如仪:全体起立,唱《中华平民教育运动歌》。歌词系晏先生延人执笔,自选《苏武牧羊》曲调谱成。众人高歌,激越昂扬,苍凉悲壮;浸淫其中,的确能感受到几分宗教情感。其词曰: 茫茫海宇寻同志,历尽了风尘,结合了同仁,共事业,励精神,并肩作长城。力恶不出己,一心为平民。奋斗与牺牲,务把文盲除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齐见光明。一齐见光明,青天无片云。愈努力,愈起劲,勇往向前程。飞渡了黄河,跨过了昆仑。唤醒旧邦人,大家起作新民: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今日吟咏韵味,品藻词翰,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忧世拯民、奋进求成而又不无寂寥苍茫之绪的异样况味;也许其中正积淀了一代知识界人郁郁心声——激昂慷慨中难掩其迷惘困惑之情?且复于曲律跌宕中,又如见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晏阳初引吭高歌身姿;笃诚笃敬,肃穆庄恭,正是一尊虔诚布道者声容。今日若把歌词作“平教”纲领研析,倘能不计所谓“历史局限”而作持平之论,对其“一心为平民”的坦诚告白,“务把文盲除尽”的铮铮誓言,无论如何是不能一笑置之的。况且,晏阳初是一位坐而论道、起而力行的实践型思想家:从一次大战在欧洲战场十万华工中开展识字运动,历经二十年代初倡导全国识字运动,发展而为“乡村建设”的定县试验及四川、湖南试验,晏阳初的确是躬行践履、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他漫长而曲折的平民教育之路的。仅以“务把文盲除尽”而论,也许今日之我辈愈益感到这份历史遗产的沉重和艰辛。就此而言,称晏先生为先知先觉和先行者,也不应为过吧。
且听他在一九二七年发出的沉痛呼声:“吾辈羞视三万万以上的同胞,在二十世纪的文明世界流而为文盲;吾辈恐惧四万万的大民族,不能生存于智识竞争的世界;”“更羞见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尊为神明贵胄黄帝的子孙,对于二十世纪的文化无所贡献。四顾茫茫,终夜徘徊。”(《晏阳初文集》),一卷,116页)
四顾茫茫,终夜徘徊——斯人去矣!回首当年,我所及见的晏先生正主持乡村建设学院及“平教会”巴县实验。功业成就,声誉日隆。虽未改其谦冲平易、坦诚热情本色,但已颇具“平民”而“圣者”气象,俨然一代宗主了。且盛筵难再,历经战乱烽火,“乡迷”绿洲,于神洲鼎沸之际,总有一种其曲将终、其人将散之感。一曲平民教育运动长歌,总括而言,华彩乐段,在定县试验十年(一九二六—一九三六)。晏阳初的宗教家精神,也随之而张扬极致,夺目生辉。
定县实验,是晏氏“平教”理论和方法的全方位系统实践。参加这项实验的“中华平民教育运动会”的领袖人物,几乎清一色具有负笈海外的学历,当时遂有“博士下乡”美谈。晏阳初组织和带头的这次“博士下乡”也许是中国知识界(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史无前例”的真正自觉自愿的“上山下乡、扎根农村”运动吧。一九二六年开始社会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和试验。一九二九年,时正盛年的晏阳初,以其特有的青春锐气(这种锐气,晚年犹能见到),偕同碧眼金发的年轻妻子许雅丽女士及襁褓婴儿,毅然离开北京,举家迁居定县。安家落户,一住八年。“平教会”总部也随之搬到定县。随之举家迁居定县的知名学者、教授,先后达数十人。其中有正牌博士头衔者所在多有。值得特书一笔者是孙伏园先生到定县担任中国第一家《农民报》主笔。一九三五年鼎盛时期,“平教会”工作人员达五百余人,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小小定县,一时人才荟萃,谈笑鸿儒,称得上中国知识分子史上一段别具异彩的风流佳话。较之我辈熟知后来居上的“很有必要”和“五七道路”,应是另有一番滋味。今日思之,众位前贤先辈,不必脸红心亏。
晏阳初晚年回顾这段峥嵘岁月,仍然充满感情:“我两个女儿,群英、华英就是在定县乡下长大的。我们穿粗布大褂,住农民的漏雨的房子。我们从北京连家属一同去,与农民一同吃苦,吃穿住一样,才逐渐成了农民的朋友、亲人。”(见《乡建校史研究会通讯》第六期,10页)这样的变化,当然会“触及”洋博士们的“灵魂”。对此,晏阳初十分清醒。他当时就指出:“自北京迁到定县,不是地理上几百里路的距离,实在跨越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我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在各方面尽力使我们适应乡村生活,和农民同起同居。千万不能在定县形成‘小北京’!”(《晏阳初传》,179页;参见《晏阳初全集》第一卷,201页)。而且,他指出:“我们知道自己不了解农村,才到乡间来求知道。我们不愿安居太师椅上,空作误民的计划,才到农民生活里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换句话说,我们欲‘化农民’,我们须先‘农民化’。可是‘农民化’不容易。必须先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我们正努力在农村作学徒。几年来工作愧少成绩,亦正以此。”(《晏阳初全集》第一卷,221页)。——多抄几句,除欲一显晏阳初雄辩风格外,也实在是觉得五十多年前的这些话“说得多么好啊”。然而,芦沟桥一声炮响,定县实验遂风流云散。“平教会”也不得不南下潇湘,西去巴蜀,到重庆郊区歇马场高坑岩大瀑布旁另起新居。殆及刘邓大军炮声撼山城,乡建学院及巴县实验终于降下帷幕,改弦更张,别赋新辞。而晏阳初把中国问题归结为“愚、穷、弱、私”的平教理论基石和针对四大问题提出的“文艺(文化)、生计(生产)、卫生、公民”四大教育,自然也难逃黄杨厄闰。对于历史的选择,晏阳初在其晚年,以智者之勇,仁者之风,有此明快了当的悟道之言:“比较起来,我当年搞的只不过是一种方法的研究。要真正改变广大乡村的面目,还得有现在这个制度。”(见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四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作者张高)
关于在中国草根民间组织能力建设--创造NGO发展空间研讨会上的致辞
周 碧 清
尊敬的李来来博士、尊敬的各位会议代表:
在这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举国上下尚沉浸在神州六号成功返回的盛大喜悦之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刚刚胜利闭幕。北京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办,襄樊绿色汉江组织自然之友武汉小组承办,在襄樊市民政局召开中国草根民间组织能力建设--创造NGO发展空间研讨会,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首先,我代表襄樊市民政局向来自北京的李来来博士以及来自厦门、西安、武汉等地的各位朋友和襄樊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民间组织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在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民间组织作为与政府、企业并列的第三部门,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民间组织已经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重视民间组织的发展,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提高民间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构筑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为民间组织提供了一个对话、参与、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创造了民间组织的发展空间,对民间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襄樊送来了经宝,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进一步提高我市民间组织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促进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美丽清澈的汉江,把襄樊分为樊城、襄阳二城。襄樊市现辖3县3市3个城区2个开发区。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80万。襄樊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历代群雄逐鹿的古战场,更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春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会聚之地,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和具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全市各类名胜古迹和景点700余处、其中国家A级以上景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这里诞生过汉光帝刘秀、隐居过三国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养育过楚国文学家宋玉、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宋代大书画家米蒂、汉末名士庞统、西晋大臣羊祜、晋朝高僧释道安、唐代名相张柬之等;演绎过卞和献玉、龙飞白水、马跃檀溪、司马荐贤、三顾茅芦、隆中对策、水淹七军、岳飞抗金、昭明苦读等千古故事,留下了雕龙碑远古农耕文化遗址、楚文化遗址、三国文化遗址和宗教文化古迹等遗址。欢迎大家在闲暇之时一览襄樊美景。
最后,预祝民间组织能力建设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襄樊商务网 万笛传媒 |
地址:湖北襄樊襄城檀溪路18号万笛公司 邮编:441021 电话:0710-3366999 3512788 13607272288 传真:0710-3512788 |
E-mail:info@xfeb.com 业务受理QQ:123877417 技术支持QQ:181265936 合作建议QQ:759899098 |
鄂ICP备0501703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