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城与传统建筑风水(二)
三 襄阳城的选址与风水
襄阳古城的城市选址得天独厚,有山有水有平原,可谓聚山水之精华。 “山环水抱必有气”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
襄阳古城临水依山。北城墙脚下就是著名的汉江,即《左传》中所说的“汉水以为池”。汉水既不象黄河那样奔放,也不似长江那样浩荡。它蜿蜒流淌,碧波澄澈,倒影着临汉门的城楼,整个古城显得格外隽秀。从南到西走向的岘(xian)山,分别叫岘首、岘中、岘尾,直到万山,迤逦起伏地拱围着襄阳古城。岘山虽不是十分高峻,然而却横绝峥嵘,襄阳古城以此为背景,雄关耸立,城楼高峙,便显得雄浑宏壮。“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初唐诗人杜审言,一千多年前就有了这种审美体验。这在中国古代风水的择地理论中,叫“藏风聚气”,是负阴抱阳、金带环抱 、聚山水之精华,故讲究山清水秀、山环水抱,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
从现代环艺设计的理念来看,如图所示:
襄阳古城南靠真武山、虎头山、羊祜(hu)山、岘山等山脉,周围被群山环抱,北临汉江,由北方下行的干冷空气被绵延曲折的汉江水系阻隔,环境的回合封闭和完整均衡形成独特的小盆地气候,背阴向阳、背山面水,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宜居。兼之由于荆山余脉的抬升,襄阳古城地势较高,很少有洪涝之害。襄阳古城厉经千年洗礼而留存至今,其城市选址的科学一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
四 襄阳古城完美体现了风水中的和谐美
传统风水有四美:对称美,生机美,曲线美,和谐美。古今中外,许多古城、皇宫、民宅、陵墓,也多是左右对称的,刚柔相应、阴阳交泰,追求人为建筑与周围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山环水抱”、“曲径通幽”——空间位置的这种对称性、和谐性、描摹性设计,是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在这种模仿中人类得到感官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进而产生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审美感受。
襄阳古城苍青色的城砖砌成的城墙,线条笔直,楞角突出,数以千计的垛堞和箭孔整齐化一,弃变化而求均齐。
襄阳古城护城河以其池深水阔而获得了一个举世第一。最宽处有250余米,平均宽度也达
襄阳古城自古曰“方城汉池”。除后来增修的东北角(新城湾)以外,基本呈方形。城墙四角方方正正,东西南北,横平竖直(西门以北的那段弯曲的城墙并非本来的墙体)。而圆弧形的护城河环绕城外,形成内方而外圆的格局。在我国古代的审美思想里,历来讲究“观物取象”,讲究“象外之旨”。因此,这“内方外圆”的城池结构,渗透着儒家的规矩而形成的美就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巧合,而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和行为规范。在中国正统的做人规范中,内方外圆是一种最佳方式,它要求人们重内省,在精神世界里,对待任何事物都要讲究原则,特别是在大节上,绝对要保持操守,而在行为上则须灵活处之,不可锋芒毕露,处事讲究圆融。
襄阳古城池的这一特定象征意义,与南京、西安古城也大异其趣。按中国古代的封建礼制,西安、南京的城均属帝王之居,因此这些城墙都是
襄阳古城是襄樊名城的突出代表,城内以十字街为中心,形成南北中轴对称、道路为棋盘式的方正结构,这一格局到现在一直处于严格控制之下。古襄阳城城市建筑物依山傍水,没有移山毁林取土,城市公共设施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改建,城市绿地利用山川相连、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优势,保护虎头山、羊祜山、岘山等山脉的山林植被,利用南临起伏连绵的城郊绿化一体化的战略,把森林引进城市。对城郭内建筑有较明确的建筑规划要求,如民居的高度限制,城市行政管理建筑的布局选址要求等等。这些追求和谐美的城市规划理念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具有相当积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