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城与传统建筑风水(三)
五 襄阳城大小北门与风水
襄阳古城有两个北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荆州街北端的城门叫大北门,而在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临汉门,却叫小北门,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其体量、城门的大小或是因为功能的主次吗,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北门是一座城池的军事要地,所以中国古代城郭一般只在城市南北中轴线上设有一个北门,两个北城门的并存在同时期的其它古代城市中是很少见的,经过走访与调研,我认为这可能是个既涉及古代城市“风水”又涉及到古代政治伦理的问题。
襄阳城建城时间久远,“楚北津戍” 之设,要追溯到春秋早期,也就是说那时襄阳城的城址就已经基本设定了,其后历代均是在其基础之上的修整和加固而已。中国古代风水观念虽出现得很早,但真正形成体系和普及,却是宋、明以后的事。清代清江子在其《宅谱问答指要》中说:“凡京都府县,其基阔大,其基既阔,宜以河水辨之,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象也,若隐隐与河水之明堂朝水秀峰相对者,大吉之宅也。”意思是说河水的弯曲是龙气的显像,应与城郭山峰相对。汉江流过襄阳城区的弯处是荆州街一带,正对城南岘首山峰,此处设一门,当然就属吉利之选。照这种观念来看,襄阳古城原来的北门即现在的小北门显然是选址不当的。但是要更变漫长的历史所形成的体式绝对是困难的,如此说来,荆州街大北门的增设,很可能是出于“风水学”意义上的补救措施。
另一方面,因为中轴线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人伦关系的象征,居中者一城一国之主宰也(如北京的紫禁城等)。古人以北极星作为北方的标志,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门"”又称“拱极门”,取四方归向,众人共尊之意。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襄阳的政治首脑机构一直设在荆州街一带,而不是在小北门对应的襄阳北街,于是就在荆州街的地方重新修了一个北门,命名为大北门。这样用改变名份的的方法来平衡这个缺憾。以期获得城市中心的影响。从审美的角度讲,襄阳古城的大、小北门之设,有一种渗透着儒家伦理严厉的理趣之美。
从现代环境设计的理念来看,原小北门之地,地处江水上游,江面相对较窄,河流较缓慢,水质清澈,从古至今自然成为优质渡口与水源地。但此地开城门不利城防,还会影响到水源,并且襄阳城对面的樊城繁华之地并不在对岸,而在江水下游,离荆州街一带比较近,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汉江大桥的选址也在荆州街现在的大北门附近,就是对应这种设计理念。
通过对襄樊历史史料的调研与实地考察,对于襄阳大、小北门应该有一点是比较确定的,那就是襄阳城建城初期,只有一个北门,就是现在位于北街的北门,之所以后来我们称其为小,是因为后来增设了荆州街的大北门。旧的风水观虽是有其封建迷信的成分,但其合理的文化内涵也不无意义,在追求吉利的同时,客观上讲究了城市的建筑环境和生态环境,这种对自然的依赖,所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以山水为灵魂的质朴审美观。
襄阳古城池的内、外,方、圆,刚、柔,质、理的相辅相成,共生与和谐,不但合于形式美的法则,更具有意蕴无穷的审美理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就不仅仅是一座政治军事的堡垒和历代兵家必争的城池,更是具有和谐美的建筑群落,襄阳古城历经千年洗礼屹立至今是对这“和谐之城”的最好诠释与见证。
中国的风水观念受到传统的儒、道诸家哲学以及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综合了中国文化的产物。它积极的一面凝聚着古代哲学、科学、美学的智慧,有其自身的逻辑关系,讲究“天地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协调统一。但风水学中的很多玄学理论仍然充满神秘的色彩,所以风水学的科学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因此我们对待风水学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它科学的一面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
六 结束语
清晨,穿过古色古香的襄城北街,沐浴在暖暖柔柔的晨光里,伸出手来,你甚至可以看到明亮的阳光在你指尖的皮肤上闪耀、跳跃。生活在襄樊,感受着她的气息,领略到她的魅力,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因为自己爱上了这座城。
最后我引用“2004年度中国魅力城市”评委会给予湖北省襄樊市的评价:
中国魅力城市襄樊,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今天,这里已经成为内陆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汲取山水之精华———襄樊,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