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13分13秒
|
初学绘画与摄影
尽管在这座城市生活了近50年,但徐信并不是地地道道的襄樊人。徐信的老家在浙江嘉兴。很多人都知道徐信多才多艺,除了绘画与摄影,他的英语和唱歌都很出色。这跟他的家学渊源有关。徐信的父亲生于1904年,毕业于北大经济系,曾是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的得意门生。
“父亲一直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现在回想起来,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基础和方向。”徐信回忆说,1950年他就读于武汉二中,上初二的时候有个高二的同学开始教他们画画,并成立了绘画小团体。当时主要是临摹,徐信开始觉得绘画有些意思。高中的时候,另一个同学教他们素描,他越学兴趣越浓,高中毕业时,已是同学们公认的“美术家”了。
徐信第一次摸相机,是在1956年。那时他正上高二,当时有很多华侨的子女回国读书,其中一位从国外带回了一部相机。一有空,他便找那个同学借相机玩。那时胶卷是1块2毛钱一卷,他们常常几人凑份子去买。然后一人照几张,自己动手冲洗照片。结果,他又迷上了照相。
1957年,徐信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成为新中国成立恢复英语教学后第一批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大学的专业虽然与自己的爱好不沾边,但是他通过哥哥把自己推荐到了华师美工队,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从而得以继续发挥他绘画方面的专长。
1961年,徐信分到襄樊二中从事教学工作。当时是教英语的,后来领导发现他有绘画、摄影方面的才能,就拨出300元钱,让他到武汉买回了一台海鸥牌照相机。从此,他便成了一名半专业的摄影工作者。1984年4月,徐信被调到襄樊四中工作。当时省教育厅奖给四中一部珠江201相机,就“名正言顺”地配给他用了用“第三只眼”记录历史
“我觉得照相有两个特点,一是艺术,二是记录。相比文字,它有形有影,更形象、更具体。”徐信摆弄着眼前的一大堆照片说道。
在他保存的一大堆老照片中,有反映城市变化的,有记录历史场景的。因为他有绘画功底,所以每一个摄影作品在其构图、取景、色调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有些东西你们再也看不到了,我今天翻了出来,也在回味。”徐信的表情透出那种惯有的、孩子气的得意。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时,徐信的绘画在襄樊已小有名气,但他后来却更倾心于照相。“要记录一个场景,把它画下来至少需要一小时,但用相机‘咔嚓’一下就行了。”
几十年行走在这座城市,他拍下了很多不可再现的历史场景,比如1976年襄樊举办全国运动会的情景,还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时的疯狂场面……
“其实照相一开始也只是觉得好玩,至于有什么作用,当时没想到。真正有意识地记录历史,也是我在照相过程中逐渐理解的,后来很多东西就成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徐信家中,他一边回忆往事,一边领着记者看他的书房,只见四面墙壁都挂满了旧照片,就连地上也摆满了。对此,老伴也经常埋怨:“你看看多乱,他一个纸片也不舍得丢……”
《变迁》的价值
在24日当天展出的70幅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组名为《变迁》的照片,从整齐的路面,到残破的街面,到修好的沿江大道……对此“拾穗者”成员李俊勇叹道:“太有震撼力了。”这是2000年11月、200 1年9月、2003年12月,徐信在同一个地方拍的。
然而,最初并没人认识到这组照片的价值。最开始徐信加入一个摄影沙龙时,沙龙每月8号聚会,要求每人拿出自己的照片,他就选了这组照片,但当时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对此,徐信并没有感到失落。“照片要有历史的延续,单独一张不能表现主题。这是我的思考,我的成果,别人感不感兴趣,能不能认识到它的价值,我不计较。但我给自己下了决心,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徐信说。
襄樊商务网 万笛传媒 |
地址:湖北襄樊襄城檀溪路18号万笛公司 邮编:441021 电话:0710-3366999 3512788 13607272288 传真:0710-3512788 |
E-mail:info@xfeb.com 业务受理QQ:123877417 技术支持QQ:181265936 合作建议QQ:759899098 |
鄂ICP备0501703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