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波集》序
文爱艺
在人类的文学史上,因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而永垂不朽的,并不鲜见,若出自地域相距3000里之远,时空相隔700年之久的合作,却绝无仅有──这就是拿在你手中的这部《柔波集》。
《柔波集》的原名Rubáiyat是柔波Rubá-i的复数。柔波(Rubái)源自阿拉伯,在古波斯又称为“Taraneh”,意为四行诗,或“绝句”,是维古尔族古典抒情诗的一种形式,原是古波斯和塔吉克的民间口头创作,后与由突厥文化传入波斯的唐代绝句相融合,经波斯诗歌之父鲁达基(Rudagi,858-941)定型而形成的诗体。它形式完美、结构典雅、格律严谨,有鲜明的节奏,适于吟咏;每首四行,既可独立成篇,又可循环相连,每行由五个音组构成,要求第一、二、四行押韵。
波斯天文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医学家、诗人奥马尔·哈亚姆(Omar Khayyám),全名:Ghiyáthuddin Abulfath omar bin Ibráhim alkhayyámi,其姓哈亚姆(Khayyám),意为:“天篷制作者”,由此推断他生于手工家庭,他曾用诗句表述由此生发的感慨:
Khayyám,who stitched the tents of science,
Has fallen in grief,s furnace and been suddenly burned;
The shears of Fate have cut the tent ropes of his life,
And the broker of Hope has sold him for nothing!
哈亚姆,他曾缝制知识的天篷,
如今落入痛苦的炉中,被深深地灼伤;
命运之刀砍断了他生存之篷的绳索,
希望这个骗子又将他出卖!
他大约在1048年生于呼拉商州(Khorassán)内沙布尔(Naishápúr),现位于伊朗东部,为亚细亚大陆所拥抱;气候温和,土地丰美,适于农业,尤其棉花的栽培最为繁盛,使得棉织品、绢、呢自古驰名。盛产突厥玉、宝石。在当时是波斯文化的中心,历史上曾是波斯首府。
据载,诗人幼年在故乡与学友尼扎姆·乌尔·莫尔克(Nizám al Mnlk)、哈桑·本·萨巴赫(Hasan Ben Sabbáh)曾就学于著名学者穆瓦法克(lmán Mowaffak)。一日,三人相聚,哈桑说道:“世人都说作穆瓦法克的弟子会得到幸福,假若不能获得幸福怎么办?”莫尔克和哈亚姆答道:“怎么都行”。哈桑提议:“那我们立誓,日后有福同享。”之后,莫尔克官至宰相,举荐哈桑作了官。但他嫌升迁太慢,阴谋反对莫尔克,失败后遭贬黜,结果沦为依时美浪派(lsmailians)──一个暗杀集团的首领,并成功地杀死了莫尔克。诗人阿塔尔记录莫尔克被杀时吟叹哈亚姆诗中的句子:
神啊,我正在风的手中消逝
而哈亚姆却拒绝官场生活的诱惑,不要官职,只向莫尔克要求道:“你给我最大的幸福,便是在你的庇护下,使我有一个清净之地,以便我专心研究科学。”于是莫尔克便从国库中每年赠与他1200密(Mithkál)的年金。之后,他在家乡一直忙于各种知识的探求,投身于天文学、数学的著述,并参与了日历的革新,是当时天文学、数学的权威。此外,他多才博学,撰写了很多有价值的哲学、历史、法学、医学论文。
自莫尔克死后,由于国家动乱,他的生活陷入困境,贫病交加中,于1123年在他的家乡抑郁而逝。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名话是:“真主啊!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努力了解你;请原谅,我了解你是我惟一靠拢你的手段。”
他的学生赫瓦加·尼扎米(Khwaájah Nizámi)记载:“有一天他对我说:‘风会把花儿带来覆盖我的墓地’。他的话令我惊奇,但我知道这绝非戏言,因为他从不虚话。若干年后,我偶然重访内沙布尔,走到他的长眠之地,真奇怪!他的墓地恰好在一个花园的外面,果树把结满累累果实的枝丫伸出墙来,把花撒满墓地,连墓碑也埋在落花之中。”
这位多才多艺的奇才,在他自由自在的学术生涯中,忙里偷闲地随手用柔波(Rubái)的形式记录下了数百条充溢着音韵之美的思想。然而这些思想,当时在他的国度却从来没有真正流行过。尽管现在他已成为波斯文学繁盛的标志,并且淹没了他在天文、数学、历史、法学、医学等诸学科领域所取得的盛名。
他的这些思想,与当时盛行的神秘主义传统大异其趣;在他所处的中世纪,他是一个彻底的现世论者,有着强烈的独立个性和强烈的离经叛道色彩,极力彰显摆脱神或君王之类所谓超凡者的精神控制,他根本不关心来世,他说:“我就是地狱和天堂”。
他成功地运用柔波(Rubái)这种艺术形式,表述了他对生活、社会、宗教、哲学等方面的见解,并且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常见的事物形象,来传达对社会的认识或哲学的思考。他的诗既充满叛逆精神,又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既非难真主、揶揄穆斯林、否定来世的存在,以此向禁欲主义提出挑战;既谴责社会制度的黑暗,鞭笞伪善,又抒发了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既有对现实的无情解剖,又认定世界是美丽可爱的;既充满浓郁的哲学意蕴,又歌颂了生活的芬芳情趣。然而他毕竟生活在宗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度,因此,形成了他复杂、颇为矛盾的世界观。在一些诗中,他又表述了对真主的驯服,带有宿命和不可知论的观点,并流露出及时行乐等消极悲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