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经理的高原情结
□ 徐建强 贺永梅
时间的记忆定格在青藏铁路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年头——2001年。10月份的青藏铁路西大滩工地,皑皑的玉珠峰雪山上冰川反射着冷冷的白光,大滩上的植被早已枯黄,黄羊也不见了踪迹,满眼是乱石和冷风扬起的沙尘。到这个季节,大滩上的天气更恶劣和变化无常了。夜间的最低气温已降至-15度以下,七公司的项目经理刘红旗心里挂着铁路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呆在工地的时间更长了,管区长四公里的线路,他每天都有要走上十几个来回。还要负责整个十二标段预制厂的建设任务。他的身体并不习服高原环境,尤其是气温下降,气压更低,每次回到指挥部先要吸上一会儿氧气,隔三四天还要打一次点滴。劝他到格尔木去检查身体,休息两天,他却反问:工期这么紧,我能走得了吗?他把全部身心用在了工地建设上。
刘红旗是施工青藏铁路三标段十四局七公司的项目经理。七公司的施工管区在青藏铁路三标段的西大滩,施工里程从DK946+000——DK950+000共四公里,位于昆仑山脉中玉珠峰雪山下,海拔4280米,距离格尔木市130公里。乘车出格尔木沿青藏公路向南,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行驶20公里过南山口,便进入连绵的昆仑山脉,扑入眼底的是裸露的风化山岩砾石和细砂;沿着昆仑河,才有少量的骆驼刺和不知名的草本植被覆盖;没途除了筑路大军,少有人烟,用不到两个小时,海拔上升1580米,就到达了雪山之下的西大滩。线路穿过雪山融水汇合而成的河流浅滩,站在西大滩,看到的是一道道雪水冲出的沟壑急流,纵横交错;强烈的阳光、雪山的反光照得人睁不开眼睛,地面上只是一层贴着地皮的小草和苔藓类植被覆盖,能看到的动物是乱窜的草原鼠和几支飞起飞落的乌鸦,初上工地便已感觉缺氧,明显有了高原反应的症状。
摆在刘红旗面前的是高原铁路施工的全新课题。他曾经参加过多条铁路线的施工建设任务,而青藏高原的严酷环境还是第一次接触。高原的大气压力只相当于内地的60%,要做熟饭必须用高压锅,人和机械在缺氧的状态下工作。对脑力劳动来说,精神难集中,思维相对显得迟钝,记忆力下降;干体力活时,动作稍大,就会大口喘气,头晕、心跳加速;大功率的土方机械油料燃烧不完全,有效功率低,有劲使不出来;最严重的是工作劳累,稍有头痛脑热,容易诱发脑、肺水肿等急性高原反应症。
更让刘经理放心不下的还有青藏铁路建设艰巨的政治任务和环保任务。青藏铁路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的一条政治线和生命线,建设任务紧,要求标准高。局指下达了年内路基完成93%,线下主体全部完成的任务。另外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取土、取砂需要经过环保部门的批准,机械车辆要按道行驶,草皮、植被不得破坏,环保要求非常严格。
2001年八月份,图纸陆续来到,施工大干迅速开始。局指下发了开展百天大干劳动竞赛的通知,刘红旗审时度势,认真冷静地分析了面临的形势,提出了“科学管理,以人为本,创精品工程,打赢百天劳动竞赛攻坚战”的目标,同时,提出大干不蛮干,突击不拼命,科学有序地组织施工。他根据集团指挥部的总体部署和项目自身特点,总结和推行了一套有效的施工管理措施。一是把制度建设作为项目管理的基础。他提出以“强素质、转作风”为突破,为项目部定规矩。制定了项目部日常管理规定、各部室工作职责、创优规划、质量安全工期保证措施、会计制度和验工计价办法等多项制度,并整理成《七公司项目管理制度文件汇编》装订成册,为各项工作标以准绳,提供依据,确立制度规范在管理中的基础地位,从而为项目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他带领项目部技术人员,组织进行了“优秀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评比”活动,认真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优化,对单位工程细化工序,队、单位工程之间合理进行平等和流水作业安排,逐层落实阶段计划,确保总工期要求,切实做到优化到工序、安排到工班、落实到责任人,做到日保旬、旬保月、始终把施工生产置于科学的控制状态之下。三是充分调动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他在项目部推行“一对一”安全负责制,按照“定标准、细量化、勤检查、严赏罚”的原则,桥涵结构物承包到人,对质量、安全、进度全过程负责,严格赏罚兑现。对管理人员按阶段工作绩效,实行岗位调整和奖金系数的浮动,能者上、庸者下。对施工队一方面加强合同管理,按结构物成品验工,价款分批按比例拨付,并设立质量进度奖励基金,掌握施工队伍的控制权;另一方面,对施工队伍加强全方位服务。如派专门物资员帮助施工队联系地材,加大了管辖力度,全力保障了施工生产。四是加强成本核算。他本着效益效率原则,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结合局指的财务管理办法,组织项目内部成本核算,如在地材供应上他要求由项目部统一管理,由财务结转费用;油料供应上减少重置浪费,交由土方队管理,项目部直接对口土方队,各队之间相互核算,纵向调控、横向协调。这样,有所为有所不为,理顺了经济关系,畅通了渠道,激活了内部市场。五是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如针对各施工队劳务构成的特点,对特殊工种进行重点突出,在紧张施工期间,打破队间界限,相互补充作业,平衡了施工对劳动要素的松紧需求,加快了工程进度。六是推行标准化项目管理。他要求项目部上下严格依据贯标的要求,实施施工过程中的标准化管理,每个分项工程都要做到技术人员、检测、资料三跟上,专门指定了专职质检工程师,工班定编了质检员和安全员,建立起全方位质量安全控制网络。同时,以标准化施工现场体现施工管理水平,桥涵施工点、线路里程、机械、材料等都在显要位置配挂了统一标识牌,现场的劳动竞赛宣传标语、旗帜、各种警示都进行了规范设置。
三标段的工作理顺后,各项工作顺利的开展起来,七公司开局就打了一个大胜仗。2003年,十二标预制厂建设的任务又落到他的头上,从4月份筹划建场,到8月下旬一千多个不同型号预制涵节全部完成不过五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他不辞辛苦,带着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在三岔河靠河道原有公路的旧有场地进行整修利用,预制了三千平米的硬化场地,架设了两座15吨龙门吊,加工八种型号钢模板各十套,贮备了充足的材料,所有这些工作连同营地场地的建设在一个月时间内全部完成。预制厂开厂建设以后,在抓好管理的同时,他亲自盯在现场,亲自排作业工班,实行24小时作业,并与局指挥部订下了军令状,保证在8月下旬完成一千一百座涵节的预制任务,保证十二标在进入冬季施工前有足够的涵洞施工时间。他在兼顾预制厂的同时,三标段的施工建设任务一刻也没有放下,预制厂与西大滩相距三十多公里,当时两处都是通讯信号的盲区,他只能是每天两处跑,亲自盯到现场,青藏公路沿途高原缺氧,交通事故多发,大家担心他的安全,劝他小事就别亲自跑了,而刘红旗经理则说青藏线无小事,个人安全重要,保证工程顺利建设更是我们的唯一使命。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的身体力行,在青藏铁路的头两年中,他的体重减了二十多斤,头发明显见稀,身体长期缺氧,嘴唇变成了紫褐色,原本白晰的脸被晒出了高原酡红。然而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工程的建设的圆满。截止2002年底,三标段四公里的铁路建设任务圆满完成,青藏辅轨顺利通过。十二标预制厂也在他的严格管理下,在8月中旬完成了全部一千一百节的涵节预制任务,并全部运到十二标五道梁各施工段的涵位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