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怎样“优”——四谈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什么是环境?环境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发展县域经济,营造经济环境是前提。我们在宜昌市采访发现,他们把环境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要素来抓,使其5个县(市)区的县域经济位居全省前列。
优化环境要从体制上抓。近几年,宜城市、谷城县、樊城区在营造发展环境方面下了真功夫,招商引资效果就明显好些,县域经济发展就明显快些。但部分县(市)还停留在以优惠待遇招商的原始水平上,结果经济环境没有得到真正改善。如有的地方动不动就承诺多少年之内免税等。结果,业主引进来了,承诺难兑现。有的勉强兑现了,三年一过,又用“追”的办法,翻帐倒查,要企业补税,使业主有受骗的感觉;有的县(市)还在摆花架子,口头上喊“一站式”服务,实际上到部门办事、**仍很难。不少县(市)区虽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但大都是坐等服务,业主仍不满意。还有的地方大会小会讲杜绝乱收费,实际上乱收费现象还时有发生。
为何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一些县(市)靠收费过日子的自收自支性事业单位和部门还存在,或者说已经清理了但还没有断根。他们要生存,就得收费。有的拿着部门文件,态度很硬,叫企业老板不敢推辞。这个问题,在宜昌市解决得很好。他们已把财政供养人员清理到位,政府各部门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正常规费以外的收费项目。从这点看,他们确实抓住了营造发展环境的根本。
我们在营造经济环境时,首先应对非财政供养人员进行全面清理,坚决撤消靠收费过日子的自收自支性事业单位,从根本上杜绝乱收费;二是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借鉴外地经验,制定管理办法,遏制部门乱检查、乱评比和滥用职权索要的行为,杜绝权利商业化、部门化和部门利益化、个人化,“开门招商、关门宰客”等问题的发生。
优化环境要靠真诚的服务。我们在襄樊、宜昌两地采访时真切地感受到,没有真诚的服务意识,政府是打造不出优良的发展环境的。宜都市早已推行真正意义上的“保姆式服务”。他们成立了30多个由退职干部组成的项目服务专班,每个专班2到3人,天天到企业上班,对企业**、盖章、业主子女转学等实行“服务代理制”。即便是缴纳税费,业主也不需要与政府部门接触,只需提供资料数据。可以说,那里的企业天天都是“安静日”。为何有这般效果?原因是,那里的服务专班人员的工资和补助都是政府发放的,单位和部门按人头向政府交有服务保证金,违反规定后,一个人被通报批评,整个单位工作人员的保证金全被扣除。为此,个个都认真负责地服务,个个都是发展环境。我们在当地听说,有一个派出所所长因没按时给企业盖章,第二天就被免职,调到那个要求盖章的企业上班。这种真诚服务意识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优化环境要给投资者安商、富商的外部条件。各县(市)区决策者要有“双赢”意识:你图了所在、图了税收、图了就业,还得让投资者有利可图。业主投资的目的是赚钱,环境再好,赚不到钱,谁都会“开溜”。在宜都市投资10亿元的“东阳光”项目本来在广东,业主就是冲着电价优势来的。为让企业有利可图,宜都市每年除为“东阳光”争取到议价电外,还用税收中25%的政府留存部分再次调节电价,业主很满意,“东阳光”在宜都市一年可以少缴几千万元电费,所以他才不断在宜都投资。到2008年,“东阳光”将在宜都投资100亿元。2001年以来,冲着环境好,50多家企业老总纷纷来到这里投资办厂,兴建项目66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8个,累计投资38亿元。2005年,宜都市实现生产总值54.5亿元,区域性财政收入5.76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在湖北省2005年度考核中排列第二。
发展县域经济,营造经济环境是前提。我们在宜昌市采访发现,他们把环境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要素来抓,使其5个县(市)区的县域经济位居全省前列。
优化环境要从体制上抓。近几年,宜城市、谷城县、樊城区在营造发展环境方面下了真功夫,招商引资效果就明显好些,县域经济发展就明显快些。但部分县(市)还停留在以优惠待遇招商的原始水平上,结果经济环境没有得到真正改善。如有的地方动不动就承诺多少年之内免税等。结果,业主引进来了,承诺难兑现。有的勉强兑现了,三年一过,又用“追”的办法,翻帐倒查,要企业补税,使业主有受骗的感觉;有的县(市)还在摆花架子,口头上喊“一站式”服务,实际上到部门办事、**仍很难。不少县(市)区虽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但大都是坐等服务,业主仍不满意。还有的地方大会小会讲杜绝乱收费,实际上乱收费现象还时有发生。
为何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一些县(市)靠收费过日子的自收自支性事业单位和部门还存在,或者说已经清理了但还没有断根。他们要生存,就得收费。有的拿着部门文件,态度很硬,叫企业老板不敢推辞。这个问题,在宜昌市解决得很好。他们已把财政供养人员清理到位,政府各部门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正常规费以外的收费项目。从这点看,他们确实抓住了营造发展环境的根本。
我们在营造经济环境时,首先应对非财政供养人员进行全面清理,坚决撤消靠收费过日子的自收自支性事业单位,从根本上杜绝乱收费;二是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借鉴外地经验,制定管理办法,遏制部门乱检查、乱评比和滥用职权索要的行为,杜绝权利商业化、部门化和部门利益化、个人化,“开门招商、关门宰客”等问题的发生。
优化环境要靠真诚的服务。我们在襄樊、宜昌两地采访时真切地感受到,没有真诚的服务意识,政府是打造不出优良的发展环境的。宜都市早已推行真正意义上的“保姆式服务”。他们成立了30多个由退职干部组成的项目服务专班,每个专班2到3人,天天到企业上班,对企业**、盖章、业主子女转学等实行“服务代理制”。即便是缴纳税费,业主也不需要与政府部门接触,只需提供资料数据。可以说,那里的企业天天都是“安静日”。为何有这般效果?原因是,那里的服务专班人员的工资和补助都是政府发放的,单位和部门按人头向政府交有服务保证金,违反规定后,一个人被通报批评,整个单位工作人员的保证金全被扣除。为此,个个都认真负责地服务,个个都是发展环境。我们在当地听说,有一个派出所所长因没按时给企业盖章,第二天就被免职,调到那个要求盖章的企业上班。这种真诚服务意识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优化环境要给投资者安商、富商的外部条件。各县(市)区决策者要有“双赢”意识:你图了所在、图了税收、图了就业,还得让投资者有利可图。业主投资的目的是赚钱,环境再好,赚不到钱,谁都会“开溜”。在宜都市投资10亿元的“东阳光”项目本来在广东,业主就是冲着电价优势来的。为让企业有利可图,宜都市每年除为“东阳光”争取到议价电外,还用税收中25%的政府留存部分再次调节电价,业主很满意,“东阳光”在宜都市一年可以少缴几千万元电费,所以他才不断在宜都投资。到2008年,“东阳光”将在宜都投资100亿元。2001年以来,冲着环境好,50多家企业老总纷纷来到这里投资办厂,兴建项目66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8个,累计投资38亿元。2005年,宜都市实现生产总值54.5亿元,区域性财政收入5.76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在湖北省2005年度考核中排列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