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的“地理坐标原点”——襄城十字街
襄阳城在中国太有名了,而襄城十字街在襄阳城内又太有名了。
凡是街道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路段,这十字街偏偏没有。不信你到十字街上去溜一圈,脚下所踩只有襄阳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因此曾有人打趣说:大概只有原设在街中心、现已被拆除的交警岗台是属于十字街的。如此看来,这十字街其实不是街,可十字街却又实实在在的存在,它是构成襄阳城“龙骨”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结合点,也是襄阳城的“地理坐标原点”。
十字街是何年何月形成的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自有了襄阳城,就有了十字街。展开地图,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十字街并不在襄阳城的正中心,而是在中心略为偏西的地方,这似乎与中国古代建城布局讲究中轴线对称的习惯不太相符。曾有专家考证,现在的襄阳城廓是在原来的位置上向东逐步“移动”形成的,只要把城墙往西挪一挪,这十字街基本就在中轴线上了。当然这种说法也只是推测,但不管能否成立,都不影响十字街在人们心目中就是襄阳城中心的观念。
据襄樊市城市规划专家陈家驹介绍,以城市轴线为准绳来布置棋盘式的街道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一个普遍规律。古襄阳城的规划设计者们,因势利导,以城中心十字街为交叉点,南北街为纵轴,东西街为横轴,并按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将其公共建筑、官署、馆驿、寺庙等布置在城的东北,王宫之类安排在城东南隅,这都是城中的黄金位置。军事机关则布置在城内中北部,城隍庙安置在鼓楼东侧,学校放在城的中西部,拔贡应试的贡院(考场)设在城中的西南部,官府粮仓分别置放在交通便利的东北和西北部。
位于十字街的昭明台,襄阳人习惯地称它为“钟鼓楼”。此楼与襄阳城同龄,为古时报时、报警之建筑,被誉为“城中第一胜迹”,是襄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过去,凡城内发生紧急情况,此楼钟鼓齐鸣,向民众报警,在很大程度上,起着统一号令全城居民的作用。这样的建筑物当然是要建在城内中心位置上的。因梁昭明太子曾在此楼攻书习文,后又广集天下文人学士编纂出巨型文学选集《昭明文选》。此楼又名昭明文选楼。唐置山南东道(为一级行政区划),治所在襄阳,此楼也叫“山南东道楼”。抗日战争期间,襄阳沦陷,楼毁台存。1973年夏因久雨,台东南角塌方,被拆除。1993年于原址重建。目前,昭明台正在进行整修,完工后,这里将成为一座博物馆。市民又会多一处增长历史知识的好去处。
十字街也是襄阳城里最热闹的地方,从古到今一直未变。北宋名将岳飞镇守襄阳时,为了支持发展城市经济,减轻人民负担,在十字街以西百余米处(现在襄樊五中正门前的小巷一带)开办了“通货场”,相当于现在的集贸市场。民间称之为棚场街和柴场子。棚场街以粮油杂货为主,柴场子是卖柴草的交易场所。这两处街名从宋代一直流传至今。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十字街上建起了我市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鼓楼商场。尽管今年沃尔玛连锁店、中商、武商等商业巨头纷纷在樊开张,但在许多市民的心目中,鼓楼商场仍是我市第一大商场,这也许是沾了十字街的光。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市内最主要的公交线路1路公交车的起止点,也一直是从火车站到十字街。襄阳城里的人出门回来,在终点站十字街下了车,就会有一种真正到家的感觉。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十字街已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但不为人所知的是,今天的十字街凝结着许许多多规划者和建设者的心血。陈家驹说,在十字街改造的过程中,当初曾有开发商想将现在为街心花园的地皮买下来建楼房。几经周折,市领导采纳了规划人员的建议,将这块地建成了如今的街心花园。此举不仅为十字街添景增色,也使历经沧桑的十字街有了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
说到十字街,不少人恐怕都会记起这里曾经有过的国营照相馆、理发馆、餐馆。也还会记得这里曾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总是按时推着小货车来到这里出售钓鱼钩、挖耳勺之类的小物件。岁月流失,时光茌苒,这些景象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不论怎样变化,对于襄阳人来说,十字街和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将是襄阳人心中永远抹不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