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识人,评郭伏才诗歌的真性情
刘晓杭
认知伏才不是在寒暄与茶酒之间,纯粹是读诗知人。
我得到《风笛的吹奏者》诗集,是一口气读完的。《诗集》共收集了37首短诗,读起来如春风拂面,神情怡爽,不用费劲猜句,就能通透诗人的心灵,也能与诗人分享诗的意境和心境。这是一种享受,是伏才先生不吝啬将捕捉到的自然之美与诗人独特的感受与读者共享的胸襟,仿佛“我走入你 / 精美的画框/ 成为你的风景”。
读诗知人,不是定律。但用在伏才的诗以及伏才其人应是有效的。我不枉论,可以验证。
巴金先生用“真”诠释了一生,这也是诗人的品格。好的诗句读起来简单、唯美,思起来寓意深刻,富有情感和哲理,这是功夫。只有诗心常存者才能偶遇机缘,灵感降临。这是一种“真”,来不得虚,否则经不起锤炼。我在读《握别》一诗时,感同身受:“握别/ 心中早已挥泪成河/ 我知道/ 思念/ 从此无限延伸/ 生长成根”。在读诗之前兄弟汪白到我住处辞别北上,我与他在花园的小径摆一桌酒水,闲聊各自工作与生活的事情,真实而贴近。兄弟又即将北上,一别也许一年、两年,难免又生离别之痛,在分别一握之间:“让我与你握别/ 我会轻轻/ 从你的指间滑过”这一滑过自然而又依稀,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无论“千里”还是在心里隔一层纸的距离都是一种难舍,一种真情,情感在不经意之间升华。伏才先生也许是写内心与某女子的离别之情,但情之真,是不分性别的。
岁月如梭,如琴弦音律的缘际。伏才诗中,我读到更多的是一个“秋”字,一个季节的符号,在多数诗中出现,也许不是偶然,因为诗作没有标记时间,只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无论是诗人少年老成,还是人到中年的感悟:“只有秋天才实现你的夙愿/ 你把爱化着一只啼血的杜鹃/于是生命和生活有了依托/ 你把整个身心装点时空/ 于是便有了舍弃/ 有了无畏和勇敢”(《枫叶》)从诗中读到诗人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秋天不是走向没落和凋零,秋天在诗人的心里是成熟和有所舍弃的追求。什么是诗人的舍弃呢?只有步行在这个年轮的智者才会禅悟“舍”与“求”之道。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还是:“金色的稻浪滚动在农夫心底”的一份收获和喜悦,同时诗人也在《中秋》诗中:“我拂地而坐/ 但见桂花树下/ 隐隐约约”仿佛有所暗示。《我追寻十月》:“我们走进秋季/ 我不知道/ 你的季节是否掉过泪”。
一个“秋”字在诗人的心底有那么多丰富的情愫和内涵。确实值得读诗的我反复把玩。
在浩淼的诗海中,我们更多是通过作品了解诗人和作家。真与伪、虚与实,需要接受验证。读完《风笛的吹奏者》偶得的感想也希望得到其他读者以及郭伏才先生的指教和检验。
2007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