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夜泛
叩毕沈从文墓,从听涛山一路走下来,已是暮色苍茫。一苗家女子正在路口迎候我们。这是下午的约定,说好了要乘她家的小船夜游沱江的。
这是一个黑黑的女子,身条单薄,相貌平平,就像草丛中随意生长的一朵不咋惹眼的小花。但她眸子明亮,笑声清脆,虽然头上没有配戴任何银饰,我们还是猜出了她的苗家身份,尤其是她眸子里透出的那份微羞的真诚。微羞,让我们感觉到跟着她走不会有错。
沱江的夜的热闹都在虹桥一带,河街、吊脚楼、沙滩以及漂荡在水上的画舫,到处是灯光晕晕,人影憧憧,歌声扰扰。这时间最忙的是餐馆、酒吧、茶楼和那些穿梭其间的歌者。河妓不曾见,歌者也非全是土著。前日晚我们就遇到来自北京、深圳、哈尔滨的几位青年男女。他们像蜜蜂追赶花期一样,每逢五一、十一或其它节假日就追到风景区里去“采蜜”。三两结伴,十元钱一首,点者踊跃。但大多是怀抱吉他(而非琵琶)弹唱流行歌曲,虽然水准不低,有模仿木村者几可乱真,但我以为,这一切都不属于沱江,——不是本来面目的沱江。因而我与文友乐君兄商定,今晚夜游,要绕过那一段的喧嚣,从听涛山往北作顺流长漂,直至十里以外的桃花野岛。从自然处走进自然,由僻野里融进僻野。远山、远水、远村、远树,惟有它们才能告诉你什么是河流的记忆,惟有它们才足以提示你在梦中所熟识的那一串从前的悠悠岁月。
暮色中的沱江,空阔而沉静,水面上浮动着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烟霭,黯黯的浪尖闪颤着缕缕明漪。那苗家女就在闪颤着明漪之上的月牙船里锐声地招呼我们。这里离小城已经很远,却也泊着许多的船只,一问,都是风景点之外的私家船,不属旅游公司。价格便宜,但船也简陋些,没有雕龙画凤,有的甚至没有蓝色的棚顶,中间横着二三排条式板凳,倒是两边的栏杆上略略雕了些飞花卷叶。不过简陋也有简陋的好处,无遮无掩地浮在青绿的水面上,波光月影,游目四瞩,山外青山,一切如画,即清雅又极富野趣。
在船头撑篙的是一个老者,女子摇橹在后。老者,看面相,有五十大几了吧!身材并不高大,甚至还有些瘦弱,攀谈起来,才知他们是父女俩,从祖上起就是吃水上饭的,家里有些田产,少。看着面前的老水手,我又想到了《长河》。照沈从文的说法,他的祖上应是厌倦了地面上的生存,或者是吃了什么冤枉官司,才干脆“从山中砍下几株大树,把它解成许多厚板子,购买三五十斤老鸦嘴长铁钉,找上百十斤麻头,锤它几百斤桐油石灰,用祖先所传授的老方法,照当地村中故有款式,在河滩边建造一只头尾高张坚固结实的帆船。船只造成油好后,添上几领席篷,一支桅,四把桨,以及船上一些必备的家家伙伙,邀个帮手,便顺流而下,向下游城市划去。这个人从此以后就成为‘水上人’,吃鱼,吃虾,——吃水上饭。”但是,从本质上讲,今日之水手已非昔日之水手了,柳叶一样的小舟更难比过去的高桅大船。江河文明的衰退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那种把贵州、麻阳、凤凰这些边远僻地的生漆、木头、水银、蜡染、鸦片、竹材等特产,经沱江、沅江、常德、洞庭湖,走八百里水路运出山外的冒险和传奇,再把城里的五金、白糖、洋火、洋布、罐头、纸烟等稀罕之物,历千辛万苦带回深山的悠长故事,都将和老水手们悲壮的生命一起走进河流的深处了。后一代的儿孙们,即便是驾了小船寻觅江河,又如何能从这平静细碎的波浪里,找到它暗藏的半点儿深意?
轻舟缓缓而行,天色渐渐灰暗,江水也由刚才的阴阴转为沉沉,四周的群峰渐次虚淡迷离。但河岸两边,吊脚楼下,洗衣妇们的捣衣声声声入耳,不知名的水鸟仍旧在水面上低徊盘旋。在桨声欸乃的清隽悠然里,我和乐君兄由《边城》谈到了《板桥杂记》、《陶庵梦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是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六朝艳迹啊,的确令人神往。但历史的西湖与秦淮河,浮泛着太厚的胭脂粉,繁华的底下,掩饰着太多的病态和幻灭;它水不及沱江的天然清丽,人不及“翠翠”的生命真实自然。就说这凉凉的夜泛吧,空阔的江天,疏淡的林木,隐隐的灯火,一如荒河野渡。其诗情画意,也是任何一个“繁华处”所不可比拟的。更有影影绰绰、参差错落的吊脚楼,偶有一扇临水的窗户撑开,都会引起你的无限绮思和梦想:那一晕浑黄的光亮,是“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 在招唤她晚归的水手吗?刚硬与温软,别离与眷恋,啮唇咬颈,柔情似水,一种不约而同共信的缘分,由清寂的夜,“糅进这些人的生命中,成为生活之一部分。”
这是生活的原生态,爱情的原生态,原生态就该是这样的真实、直白、裸露,来不得半点虚饰;同时它又是专注的,专注得诗意浪漫,令人感佩!
起风了,悄然而然地。开始只是徐徐,漾漾的水波轻柔地拍打着船沿,使我们有一种飘飘然御风而行的梦幻感。但后来就大了,愈来愈大,迎着船头,带着呼呼的声响。船虽是顺流,可老水手却吃力得如行逆水。我们坐不住了,想帮忙,可不知从哪里帮起,只听身后摇橹的女子说:“你们不要动,坐稳了就帮大忙啦!”这时我们才注意到今晚无月、无星,虽是夜间,依然感到了天阴得厉害,远远近近只余下一片黑的朦胧。黑就黑吧,我想,跟着老水手在黑暗里经历风浪的江河,要比在明媚的阳光下看清清楚楚的江河感受更为深刻;那黑森森的,如张了巨口的涌浪,会使我的神经保持一种本能的警醒,它的暗含危机使我激动也叫我萧然起敬。
不知行了多久。转过一个山湾,突然出现一片墨影,远远地如青螺一般浮在江面。墨影里有几许的闪闪灯火。老水手说,那就是桃花岛了。只可惜天太黑,我们又到得太晚,岛上的各家寨子都已关门闭户。岛边泊着一排排弯刀一样的小船,有从门缝里射出一线一线的灯光照在船沿,又跌落水里,随风晃动,仿佛是黑暗在不停地眨动着它的眼睛。岛上多树,枝桠欹斜;细路石旁,宿草披离。我想像着这里烟杆敲击船舷的细碎人语,哀乐埋怨的长流滩声。这也是少年沈从文曾经的夜晚吗?倘若不是,又有如何的不同?江天依然,河山如故,白云苍狗,今夕何夕?“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毕竟相去近百年了,这里的生活形态不可能不变,通过这几天的边地行走,我发现城市文明正一点一点地蚕食着这块古老的土地,——高效的汽车在快速淘汰缓慢的木船,坚实的瓷砖瓦房也渐次替代着风雨飘摇的吊脚楼,吊脚楼与橹歌的爱情还能持续多久?大河泱泱,泱泱大河,“谁谓河广,一苇航之”的景象一如这深秋的树叶一样将在书卷里发黄发脆。现实的、眼前的利益总在消解人类的根本生存和审美精神,这是悖论,又仿佛上帝的咒语,凤凰可能避开?
徘徊流连,思绪长长,心操得太远了。如匪如盗的“文明”侵蚀,非我等庸常之辈所能阻挡得了的。哪怕“文明”使我们离走兽无惧、飞鸟不惊的家园愈来愈远。只是见惯了长江之畔汉水之滨的拥挤和喧嚷,这里的夜的空寂就显得格外的珍贵,叫人有些依依不舍。若不是我们穿得太单,风中的天又落起了冷雨,若不是老水手阵阵的催促,我真想躺在“桃花园”似的桃花岛上做个天人合一的长梦,直至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