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散文笔会)
行走婺源
江西的婺源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莫非这里的油菜花比别处更肥大艳丽些么?到了三月,各地的行摄者们象嗅到气味的蜜蜂一样,嗡嗡嗡,扑向这块金黄色的田野。
为了赶赴这一场油菜花的盛宴之约,驴们利用周末两天,急吼吼日夜兼程,宁可忍受蜷缩在大巴车的座位上长达12小时的折磨,总算了却一份心愿。那个辛苦!
行程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婺源的必游之地——理坑。到了这儿,就感觉好像是不是时光倒流了呢?城市里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霓虹闪烁,人喧车闹,怎么就无影无踪了呢?清一色的白墙,清一色的黑瓦,古代徽派风格的建筑延留至今,你会觉得村民真是太守旧了,毫无创意,没有与时俱进,恰恰是这种宁静淡泊,与世无争,成就了“中国最美的乡村”,让你有怀古寻幽的精神家园,当你厌倦了疯狂发条般的城市生活,不妨来看看这里的小桥流水,青石板路,浮躁的心多少会平衡一些吧。
当然了,你要来瞧瞧人家的家居隐私是要掏银子的。看看这张价值20元的门票上宣传的多好:苍松翠竹与黛瓦粉墙互衬倩影,古道石梁与湍湍流水相映生辉。把话都说完了,咱还有啥词儿?爱玩江南水乡情调的朋友们可以想象一下,这就是你脑海中的那副景象:中间是从古代流过来的小溪,溪上有桥。两边兀立的是明清时期的府第,好像那些士大夫们还在里面进出,还在里面诵读。
理坑的最大卖点并不是它的景致,而是它的文化底蕴。这里有工部尚书的“尚书第”,有吏部尚书的“天官上卿第”,有兵部主事的“司马第”等等,太多了,我都记不住,反正都是一些大官的府第。正因为此地风水奇好,盛产官员,被称为“仕宦名村”。而今这些府第并没有空着,里面还住着人家,过着当年尚书天官的瘾,不知是什么感觉。
为了找找感觉,我们这些观光客们除了在门外探头探脑以外,往往还要厚着脸皮,不请自来地深入人家的门内世界。一进去,只见高高的墙,环抱着两层的房屋,小小的客厅,采光全靠楼顶上开的一小方框,整个建筑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压抑,不那么大方亮堂。为什么叫理坑?说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故乡。这房子的建筑风格老让俺想起朱老夫子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格言。
下午去的是生态民俗古文化村——晓起。将行李放在事先联系好的家庭旅馆,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去赶油菜花的趟了。
沿着石板路,徜徉在花的海洋,耳边回响着村里播放的古筝乐曲,还是挺诗情画意的嘛。这不,油菜花铆着劲儿地开放,奢侈地铺张,炫耀着生命,不辜负无限春光和游客的期望。于是,菜地里时不时冒出搔首弄姿的倩影,还请你不要见怪。
走进中国第一茶文化村,静静感受黄昏里沉默的民居村落,小溪石桥,桃花流水,白鸭游弋,绿柳拂风。村口溪边一棵古树横亘溪上,据说有600年的高龄了。树下几台石桌石椅,供游人指点江山,谈天说地。
这晓起村的居民真是机灵的。自己不经意地种些油菜以资生活,竞引得无数游客尽折腰。既来之,则赚之。家家户户都经营起小吃店,出售旅游纪念品,办起家庭旅馆,哎呀生意好得不得了。我们投宿的这家已经预订到月底了,要知道现在才中旬第一天呢。
此地香樟是特产,好多店都将樟木雕刻成形态各异的图案,令人爱不释手,放在鼻下,香气扑面。我千挑万选,忍痛割爱,总算选定两块木刻。大的如盘,用来装饰书房,一进门,书香木香如入芝兰之室,附庸风雅么。
旅游其实玩的就是心情。也许去哪里并不重要,只要你乐在其中,享受过程,就算不虚此行。除了观赏美景,品尝美食以外,还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说句让婺源人民不高兴的话,极个别的村民的行为让俺们这些慕名而去的观光客很失望。他们的思想不淳朴了,油滑了,只盯着钱了。“剪径”行为当休矣。七八岁的小姑娘缠着你要给你导游,结果啥也没导出来,就找你要五毛钱。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横坐在路上,过往的车辆不掏钱不让走。我们的包车停在停车场,就有莫名其妙的人来收费,没有制服,没有发票。内急想上厕所,借用村民的私家茅房,可以,请交5元。一株中等姿色的桃花有幸被某个眼光另类的摄影者看中,正要在镜头里诠释“人面桃花相映红”,就真有人面蹦出来,只不过人面是一老头,此老要为自己的桃花争取5元的出镜费。好了,打住。旅游就是这样,别人又没有请你来,是你自投罗网,非要到别人的地盘上转悠,还嫌别人招待不周,那就别去嘛。
放松心情,锻炼腿脚,花掉银子,长长见识,不就是旅游的乐趣吗?即使这个篮子里偶尔掉进几个烂苹果,那也是一种经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