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襄樊商务网论坛  (http://bbs.xfeb.com/index.asp)
--  汉水文化  (http://bbs.xfeb.com/list.asp?boardid=63)
----  [原创散文]汉水边,襄阳城  (http://bbs.xfeb.com/dispbbs.asp?boardid=63&id=37915)

--  作者:马跃
--  发布时间:2008/2/16 21:11:29

--  [原创散文]汉水边,襄阳城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诸葛点兵 网友拍摄


记忆能够把人的一生中美好的东西保留下来。老房子、看电影、捎东西、少年的玩意、妈妈的唠叨,时常一幕幕地在我脑际涌动。那些自然的、朴素的、简单的情感充实着我的精神世界,让我在纷扰繁杂的现实世界里没有迷失方向。


--  作者:马跃
--  发布时间:2008/2/16 21:14:38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襄阳城 网友拍摄

少年时光

我的少年时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渡过的。回忆的目的是聊作对少年的总结,回味一下美好,把味一下逝去的时光。

逮知了。喊上哥们,一人带上一个手电筒,悄悄摸到小树下,逮刚出洞的或想出洞的知了。然后回家,把知了放进蚊帐里,小心用夹子将蚊帐口夹好,让它爬在蚊帐上孵出。放心呼呼大睡吧,夜里定能梦到油炸煎烧知了的美味。第二天,享受完了后,把知了的空壳暴晒,再拿到药店交给戴老花镜的师傅,换回来一年的学费钱。像这样快乐地挣钱的事儿还不少呢,如集攒用过的牙膏皮、吃完的橘子皮、老鳖壳、拣废纸买钱。那时,我妈妈在襄阳县古驿,襄阳地区五七干校,见我那么热心勤工俭学,把古驿的冬青树籽大、肥实的信息,通过探家的王阿姨告诉我,星期天,王阿姨在我多次催她带我去古驿的烦躁心情下,被迫和我乘老解放公汽,一路颠簸,来到那里。当我兴奋地用竹竿把长的沉沉的、肥肥的冬青树籽敲下来时,心里美着呢:这哪是冬青树籽,分明是我储钱罐里的硬币呀。现在我有了一个收入较满意的职业,有点满足于现状。但每到捉肋见襟或深更半夜时,我常常寻思的一个问题是:难道说我小时候的赚钱头脑都跑到爪洼国去了吗?

美味。3分钱一个的冰棒。一根吃完了再买一根,直到肚子吃痛。金果条,现在很少见了。有一天在樊城解放路一家副食店好不容易见到一回,肯定大快朵颐一回。东方红大道的煎饺,劳动街的清汤。

玩的东西。烟盒。打的罗。拣解放军战士练射击后的空弹壳。弹弓。滚铁环。偷成熟的果实。下河游泳。穿衣服。那时解放军最受全国人们爱戴,因此拥有一件军装是每个人的梦想。我有一次翻到一张我弟兄俩70年代的老照片。上面穿的是布军装,每人胸上别一毛主席像章。学费。一学期就34块。

看电影。就8个样板戏来回放。人们一般把用过的电影票重新粘好,去混电影看。好在查票的大哥深知人们的文化生活贫乏,也就挣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因此,那时的人们对样板戏都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

六、七十年代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那时的民风淳朴,不象现在物欲横流,杀人放火,悍匪横行,劫匪鸡患。割出文革的祸害,不谛是人间佳境呀。


--  作者:阿超
--  发布时间:2008/3/23 11:50:43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马跃
--  发布时间:2008/12/22 6:13:53

--  

家家户户做椅忙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沙发在百姓家里还算是奢侈品,一些有生意头脑的外乡人就来咱襄樊给居民加工椅子。

做椅子的材料,以柳枝为主,辅以青竹等原料。制作椅子的师傅以江西、四川、河南籍的为多。小时候,我母亲在一家仓储企业工作,每到秋冬,那家单位大量修剪树枝。记得有一年冬天,单位工会组织出面,请来手艺师傅,给每家每户做2把椅子,2把小板凳,所需费用由单位从职工福利费用支付。请来的几个师徒是南阳人。他们备好大量粗细均匀的柳枝,劈柴架砖,生火起灶,开始动手在大院空地上做椅子。大院里的俩娃们围着篝火跳皮筋,儿娃子爬在地上玩滚珠,热恋中的年轻人则躲在远处的果林里,在品尝襄樊特产花红果香的同时,也品味出了恋爱的滋味。这师徒几人分工合作,各干各的活。有的烧火,有的劈柴,有的组装椅子。他们先将柳枝剥皮,改成做椅子的粗料,椅子弯曲的部分用火烤,想烤成什么形状,等柳枝放冷了就形成什么样,再用钉子钉好。座的部分,上置竹条,用柳枝作衬子。需要工艺结实点的人家,再吩咐师傅在易松动部位给钉上铁皮。一把椅子差不多一小时就能做好。小板凳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工艺,但所需用的时间要少些。

人们兴高采烈地把做好的椅子搬回家,放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客人来了,让客人坐新椅子,自己随便坐其它的椅子。阳光好的时候,人们喜欢搬出椅子坐在大树下,扎堆吃饭、聊天。去看露天电影的时候,一人肋间夹着一个这样的板凳,口里再含着三分钱一根的冰棍的话,也是那个时代的让人愉悦的精神享受。有的人家甚至打好椅子,作为新婚新房里必备的家什。

在那样的年代,襄樊的百姓人家里几乎都有三五把这样的椅子,陪伴他们度过了峥嵘岁月。

因这样的椅子质地优良、模样朴实、方便实用,几十年过去了,有的人家还在使用这样的椅子。笔者时常在黄昏的时候,到汉江边散步,见到有的老人家带上小板凳,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地一坐就是半晌。

现在,这样的椅子大都被人们放置在晾台的一角或杂物间里闲置,通体布满灰尘。但偶露面目的时候,倒能勾起主人们的许多幸福回忆。


--  作者:马跃
--  发布时间:2008/12/22 6:14:38

--  

看电影

电影影响过我们的生活。虽然现在不时常去影院看电影了,但我仍怀念上世纪80年代看电影的经历,回味电影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时光。
   

那时候,看电影是我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娱乐方式,人们喜欢到襄樊的鼓楼、襄城、樊城、京剧团等影院看电影。那时,放映的片子有《甜蜜的事业》、《刘三姐》、《巴士奇遇结良缘》、《瓦尔特保卫撒拉热窝》、《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南征北战》、《画皮》等中外优秀影片。在电影的放映方式中,人们特别对露天影院情有独钟,是因为在露天影院看电影,舒心、热闹、随意始终相伴你左右。每当夜幕降临,通常一家子早早吃过晚饭,拎着小板凳、带上一把大蒲扇。边欣赏电影,嘴里再含个三分钱一根的冰棒,别提有多惬意了。相恋的青年则躲在角落窃窃私语;顽皮的孩童则伸出双手,就着放电影时的光影变换着做着各种动作。

   

我在那个时代,看了大约100多部影片。无不被影片中祖国的山川秀丽、跌宕起伏的战斗场面、情深缠绵的真挚爱情、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等画面所陶醉。看电影,激发我学习知识,立志长大后建设祖国的壮志;看电影,让我深深地爱上了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看电影,使我了解了一个民族在遭受外来侵略时,不屈的抗争意志;看电影,使我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憧憬。
   

人们在不看电影的日子,聚集在一起的时候,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也往往是他们的谈资。他们谈英雄,虽然那时候没有“追星族”的说法,但英雄主义始终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同时,人们刚刚经历文革的浩劫,渴望美好爱情的回归。爱美的人们也从电影中捕捉流行信息,回家依葫芦画瓢地模仿。天真的孩子则是从电影中获取最多快乐的人。
   

看电影的时代,是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那时候,国家刚刚拨乱反正,物质文化生活都比较贫乏。人们渴求正常的文化生活。电影,由于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观看时的群体互动性、欣赏时的一致性等,迎合了草根大众的欣赏习惯,成为我们的最爱也是必然。
   



--  作者:马跃
--  发布时间:2008/12/22 6:15:05

--  

    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物质不是很丰富,物流也不是很畅通,襄樊还有捎东西的做法。

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件事儿。咱哥上小学时,排球就打出了名,多次参加各种比赛。有一次,他到武汉比赛。队里为了体能和营养的需要,给每个队员定时发水果。哥哥拿着红彤彤的漂亮的苹果,舍不得吃,就悄悄留了下来。还上街去买了一包中华香烟。回樊时,把东西给捎了回来,妈妈高兴得连夸哥哥孝顺懂事。远在山西太原工作的四叔,有一次出差路过襄樊,给我家捎来了几斤糖果,兴奋得弟兄俩几夜没睡着。我在床铺下藏了几个糖果,只到快化了,才极不情愿地给吃完了。邻居谢叔叔在铁路上工作,能买到五分钱一个的鲜肉包子。邻居们每星期让谢叔给捎一次肉包子回来。记得有一次,汉丹线因山洪爆发,耽搁了火车的行程,谢叔的包子也就没有如期给捎来,害得我们几个惯坏了嘴的小孩子肚子饿的呱呱叫,也不肯去吃别的东西,睡梦中还在梦呓着鲜美的包子。

物质贫乏的时期,人们对各地的特产情有独钟,但很少有机会品尝,就利用亲朋好友外出的机会捎点回来,以解对正常物质生活的渴求;人们也通过捎回来的流行品,来捕捉时代发展中闪烁出的流行因素。

捎东西,折射着那个时代暖暖的亲情,洋溢着邻里之间融洽互助的关系。


--  作者:马跃
--  发布时间:2008/12/22 6:16:27

--  

妈妈的回忆

妈妈在年轻时即到襄樊工作和生活,已近50年。对第二故乡已产生了浓烈的情感,退休在家的妈妈时常向我谈起襄樊上世纪70年代的往事。

渡江和修桥。襄樊汉江一桥还没建时,也就是1969年以前,人们是乘船过汉江。船分为载客和载货两种。载客的船,有顶棚,周边有栏杆。载货的专门过汽车、自行车,同时也载客,但不安全。每次过河花5分钱,10分钟就可过到对岸。渡江船日夜航行。

1969年冬天开始修一桥时,各个单位都派人去参加义务劳动。日夜干打桩、挖砂、挑土的活。到了吃饭时间,各单位做好了饭,用大木桶装着,用板车拉来。由于劳动量大,安排吃的荤菜比平时多一些。吃的营养好,大家干活劲大,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热火朝天。

清汤。樊城劳动街的清汤最有名。22两,要粮票。交了钱,发竹牌,凭竹牌领清汤,后变为纸牌。那时候,一般市民在家做早饭吃,虽很少去街上下馆子吃,但偶尔去打打牙祭。

五七干校。地点在襄北农场。干部跟农民一样种地,天天开批斗会,谁是造反派斗谁。一季度或半年更换一次学员。我们那批是党、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学员。林彪事件后,我们在干校排演了三句半来批判林彪的反党罪行。

关于电视。电视刚出现时,只有地委等单位有,当时只有黑白屏幕的电视。记得当时播的有周总理接见外宾的电视新闻。往往放《至爱亲朋》、《大西洋底的来客》、《加里森敢死队》等好片子时,单位管电视机的人就把电视搬到露天地,方便群众观看,往往一台电视机前坐了许多热心的观众。

忆苦思甜饭。在中小学中开展的一项传统教育活动。自己挖野菜,在露天里埋锅造饭。并请来老红军、老八路讲革命传统故事。

饮食的价格。热干面1毛,锅贴饺2分,电影票3分,井水2分。

60年代工资,工人36,干部64

学费2块,吃饭10元就能吃一桌 结婚送礼送茶瓶活送5元钱。

公判会。在樊城人民广场或青年广场(荆州街市人大对面)举办,一般几千人参加,记得公判曾轰动襄樊的、犯强奸杀人的原襄樊铁路分局党委书记王宝,是在人民广场进行的,公判会后将王宝拉到河滩上枪决了。一般的大型集会如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大都在人民广场进行。

生活用电。计划用电。电力资源比较少,常常家里要备点蜡烛、煤油灯、火柴等以防停电之需。

娱乐。到人民广场看戏多,演的《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

计划生育

生姑娘手表扬,发给5元奖金鼓励。当时的政策,可生育2胎,生育3胎罚款、撤职,开除党籍。

服装。谁拥有一件解放军的服装,是值得让人羡慕的事情。老百姓都喜欢戴军帽,胸戴毛主席像章,身挎军背包,穿解放鞋。穿的的卡的比较多,的良的比较少。苏联援助了我们花布。政府鼓励女同志穿花布衣服。可以先佘穿,以后再付钱。

入党。

入党不容易,成分不好的入党很困难。对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要进行外调,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就可以入党了。交通

从十堰到武汉,中途得住一夜才能到达。襄樊到武汉得一天时间。

匮乏的物质。记得有一次单位发了2个月饼,一家人都舍不得吃,妈妈把月饼放到柜子里,老二偷偷吃了一口。


--  作者:马跃
--  发布时间:2008/12/24 3:27:08

--  

老房子的好时光

我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当时我家住原襄阳地区行署机关内。住的是一排平房中的两间,房前有走廊。屋前是松树林,屋后栽的是大叶子的芭蕉树。这两间普通的平房伴随我度过了少年时光。

我父母住一间,另一间是我弟兄俩居住。开始,爸爸做了一个台灯,弟兄俩抢着用,还差一点打起架来,后来,爸又做了一个才算了事。晚上睡觉时,我经常瞪开被子,哥哥经常到妈妈哪里“告状”,不想跟我一起住了。

松树林里有石砌的乒乓球台,石椅石凳。放学了,要好的同学就在球台旁摆开了“战场”,六个球一局,我们用砖头摆在台子中间当“球网”,一般用的都是简陋的单面拍子,要是哪个同学手里拿着一幅双面的球拍,再加上球打的好的,他往往在同学当中说话有分量。那时候的社会崇尚英雄。打完球,我们就脱掉早已湿透的衣服,跑到屋后的芭蕉树那儿摘下叶子,扮小英雄雨来打鬼子。雨来、汉奸、鬼子的角色轮换扮演,往往被安排扮小英雄雨来的同学兴高采烈的,演坏蛋的同学反之。我们还经常玩玻璃珠、滚铁环、掏鸟窝、斗鸡等游戏,反正比现在住林立高楼里的孩子玩的开心。

作业多了,就摊开课本在石椅石凳上做。下雨了,就移到房前的走廊里做作业。那时候,一顿饭得做一个小时,肚子经常饿的不行了,才听到妈妈唤我们回家的喊声。

晚上一般月光好了,邻居们就聚集在一起聊天。那时候也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信息比较闭塞。老革命讲过去的战斗故事,叔叔们在一起聊机关的事,婆婆妈妈们在一起拉家常,孩子们则继续着他们玩不够的游戏。

哪家有了悲喜事,邻居跟着操心、喜悦、担忧;哪家做了好吃的了,连忙喊邻居来做客。现在的单元式居住方式,已没有了往日融洽的邻里关系。

秋雨过后,爸妈常带我们弟兄俩到岘山去拣刚长出的蘑菇和地皮。绿色的山岗上,秋意浸染。爸告诉我们哪种蘑菇能吃,地皮怎么拣。回家后,点燃煤炉用清水煮。不一会儿,蘑菇的清香味弥漫全屋,在那物质匮乏、没肉吃的日子里,一家人围着炉子吃着鲜香的蘑菇,成了留在记忆里的儿时最美的风景。


--  作者:亚洲天娜
--  发布时间:2009/2/25 15:02:18

--  

写的很好!


--  作者:襄樊汽车真皮改装
--  发布时间:2009/6/3 13:51:59

--  楼主辛苦了 武汉包皮椅
武汉汽车真皮皮椅
网址:http://wuhanzuoyi.blog.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