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隗舜苏
-- 发布时间:2008/6/5 18:30:37
-- [原创]白竹寺游记
| 翠障环寺体阴凉, 别寻胜境武陵场。 离尘更会仙佛道, 禅心顿悟众生忙。 这是朋友在参观了处于我镇东三十里开外的“白竹园寺”而写下的记游诗。我读了,就自然而然的对那个地方生了向往之情。我问朋友:“白竹园寺真的那么看好玩么?”朋友说:“自然是真的。我的诗可不是胡诌的。”于是我信了朋友的话。 据朋友说,白竹园寺的是为翠障所环,因而环境非常的清幽。如果是在夏天,那里就堪称是避暑胜地了。又据朋友详细的表述那里的景观,在我面前忽然就展天了一幅白竹园寺的图画。画面上主体是座山,不高,但是山上树木特多,又非常的高大,还枝叶严密如伞盖,更每树都有垂须;而在这些绿树掩蔽下,又有一座古寺悄然隐于其中,大概是座道观的样子。而其实当我们再用心去瞻看这座道观时,,却又仅仅只能看到它的一片白墙,或是一角飞檐了——想到这里,我在怀疑,朋友介绍的白竹寺就仿佛是一幅古画的写意?朋友肯定我的看法。朋友说,他也曾看这样写意的古画。当时他游白竹寺时,就惊了寺与画的合一。 既然寺院是这个样子,那么里面的佛像又如何?是不是更有可观的地方?看着朋友的诗,指着“仙佛道”三字,我又问朋友上面这些问题,朋友一口说:‘你怀疑我的诗?那上面写的当然全都是真的了。“朋友的口气很大,而且语气也很肯定,接着他就给我仔细的说了寺里的佛仙塑像样。我不敢不相信的直点头,据朋友的描述,眼里又展现一幅白竹寺宇里信徒们诚塑的好几尊佛像样图,观那佛像,或是释迦,或是金刚,或是菩萨,或是土地,又或是真武之身,或是三须道人,总之这些人物的塑像无不活灵活现,维妙维肖。或者拈花微笑,或者善眉慈目,或者怒目相向,或者讽时嘲世,真的都很有可欣赏的价值之处。朋友说我的想像和实景已差不离几了。于是,我就真的想去那里看一看了,去体味一下这让人神往的地方。 果然,后来我就窜掇朋友一起去看了,景色却令人大失所望。但是我并没有责难朋友。因为他跟我说的,并与我所想像的白竹园寺的情景,都的确与那里的实景大体相合,所不合的只是每处景致的“细处”而已,那细处让人看了会感觉因它的变化而让人心痛。朋友说:“我也没有想到白竹寺会变化这么大,两年前在我为白竹寺作诗前它还是很好的。”我信朋友的话。 那么确切的说,在那里我都看到了些什么呢?大处我就不想说了,说说细处,且与想像比较一下,我看到尽管也有的是“翠障环寺”,可是现在翠障偏偏已被破坏的严重?我看翠障有给人刀斧砍削的痕迹;也有的是“武陵胜境”,可是偏偏绕寺的河流等都干涸无水了?并因没有水源,山上山下周左周右的树木等也都干恹的不像?经考查原来是有人因为需要水源,就把绕寺的河流的水给断了;庙宇里也更有“仙佛道场”,谁知进去看了那些个塑像,竟又都是被风雨侵蚀的不堪人形了,也没有人去管理?等等,这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都剥落了它的真色,凋零了它因有的境气,更找不出它内在的文化遗迹了。看来,唯一所余下的,只是它的庸俗和不景气。便对朋友说:“景致变成了这样,也不亏啊。天时与人为都在改变着它,谁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是期望它等下一次我们再来观看的时候,情况能有所改观。”朋友点头。但到底此时我们已完全没有了来时观景的兴致,我更带着失望与朋友离开这里,好似逃离大难一般。[后记:本文写于2004/2/2,2008年又去看白竹寺,大变,人事之变,真是令人感概万千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