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襄樊商务网论坛 (http://bbs.xfeb.com/index.asp) -- 农村经济与科技 (http://bbs.xfeb.com/list.asp?boardid=46) ---- 凯雷收购徐工,对民族机械工业是福是祸? (http://bbs.xfeb.com/dispbbs.asp?boardid=46&id=2888) |
||||
-- 作者:春天没有约会 -- 发布时间:2006/6/26 14:46:00 -- 凯雷收购徐工,对民族机械工业是福是祸? 面对凯雷收购徐工机械,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几家企业老总忧心忡忡,“徐工太强了,整个工程机械国内136个产品,它占了一半以上,并且有二十个左右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前三名。如今把徐工85%的股份让给外资,这相当于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主导权拱手让给了外资,这势必酿成外资垄断中国正待发展壮大的工程机械行业的局面。” 有业内人士认为,“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战略产业,体现国家防卫等综合竞争力,开放要适时适度。从国际惯例来看,包括国外卡特彼勒和国内某些工程机械企业,在生产民用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军用品。由此可见,外资通过对中国民用工程机械行业的巨大影响,也必然会间接影响到中国军用工程机械的生产。” 北京金昌投资咨询公司的一位分析师认为,实际上,目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处处都有外资竞争的背影。尤其是工程机械高端市场,被其掌控的局面越来越明显。 ---------------------------------------------------- 担任三一集团副总裁的向文波于6月8日在其博客贴出《三亿美元,三一能否收购徐工?》一文,把矛头直指“凯雷并购徐工案”,明确提出“全盘接受凯雷方案,并加价30%也就是26亿人民币,三一能否收购徐工?”。随后,6月12日晚间,向文波再次撰写《徐工并购:一个美丽的谎言!》博客文章,再次质疑凯雷并购徐工案,并称“徐工独占压路机和汽车起重机半壁江山,品牌价值值多少?我说过三一愿以三亿美元收购徐工,现在再加价一亿美元,愿以四亿美元收购徐工。”这两篇文章涉及高价并购徐工的战略设想,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向文波坦言,现在突然提出四亿美元收购徐工,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三一集团已经准备随时采取行动,但是现在没有与徐工及当地政府商谈,因为要按常规程序走,三一根本没有机会,去年徐工改制时,三一就被排斥在外。在徐工改制初期,三一就明确表达了想参与徐工改制的强烈愿望,董事长梁稳根和自己曾租了架专机前往徐州,拜访徐工管理层和当地政府负责人,激情洋溢地说明三一和徐工合作对国家、行业、企业、员工及当地政府的好处,但三一等国内同行被明确排除在合作之外。他对拥有强大品牌优势、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年收入170亿元的徐工只卖了大致20亿元人民币感到非常遗憾。 他认为,现在要把三一愿意高价收购徐工的想法表达出来,一是必须说清事实真相。目前有报道称三一设想参与徐工改制是“拖垮徐工,其动机就是让徐工晚改制三年,无奈之下,徐工决定采用招投标方式选择国际投资者”,这显然是让三一去背“将徐工逼走海外”的黑锅。二是国家相关决策部门正在犹豫,该项收购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影响巨大,三一希望政府部门通盘考虑,不予批准,给三一参与并购一个最后的机会。三一能否去实施收购,这不知道,但是,要是不把三一出资4亿美元收购徐工的计划告诉大家,就是对国人不负责。 在两篇博客文章中,向文波写道:“凯雷作为一个私募基金,既无行业管理经验,也无工程机械技术,更无市场网络,除了2.55亿美元之外,能给徐工的帮助在哪里?”他认为,现行产权交易的价值评估存在严重缺失,只看重实物资产,而不看重无形资产,徐工独占压路机和汽车起重机半壁江山,品牌价值值多少?从行业经验、产业整合空间看,三一毕竟是中国的三一。 向文波同时认为,凯雷收购徐工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因为徐工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标志性企业,徐工被外资收购不是简单的产权交易问题,而是工程机械这一战略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之争。在这个时点,三一出来表明自己的并购战略,不仅仅是为三一一己私利,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民族工程机械产业的崛起。 徐工在向国家有关部门汇报时称,“徐工改制走了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对此,向文波一针见血地指出,“凯雷作为一个私募基金,既无行业管理经验,也无工程机械技术,更无市场网络,除了2.55亿美元之外,不能给徐工任何帮助。” 针对某些“业内人士”称选凯雷在徐工机械净资产的基础之上溢价70%,“一方面抬高了收购的门槛,另一方面对今后并购起到了规范的作用,对企业本身也是件好事”,向文波反问:“中国有多少个徐工可卖?徐工只值20亿,中国装备业值多少钱?” 向文波认为,中国现行产权交易的价值评估存在严重缺失,只看重实物资产,而不看重无形资产,是导至徐工被严重贱卖的原因之一——“徐工独占压路机和汽车起重机半壁江山,品牌价值值多少?” 至于徐工提出的防止恶意收购的“毒丸计划”,向文波认为,凯雷收购徐工,资本运作的艺术家们都知道利益有多大,这也是凯雷痛快接受“毒丸计划”的真正原因,背后是被严重低估的徐工价值。向文波强调,当一个战略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和控制权流入外资之手时,什么保留徐工品牌、保持管理层稳定都没有任何意义,其它一些不着边际的承诺,根本没有任何约束力。 |
||||
-- 作者:春天没有约会 -- 发布时间:2006/6/26 14:46:32 -- 作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开发、制造和出口企业,徐工集团是江苏省政府委托经营的国有独资企业,归徐州市管理。公开资料显示,徐工集团的营业收入在2001年时为63.09亿元,2003年达到154.4亿元,即使在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业绩下滑的情况下,徐工集团2004年的营业收入还是达到了170亿元。 至今仍有不少业内人士坚持认为,以技术实力而言,卡特彼勒无疑是徐工机械的最佳之选。此次争夺,凯雷投资的胜出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在此之前,可能性最大的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这家跨国企业与徐工集团合作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入主徐工集团可谓合情合理。 实际上,整个2003年从徐工集团传出的消息,都显示出卡特彼勒“赢定了”的局面。2003年1月29日,卡特彼勒总裁奥伯海曼率旗下日本新三菱卡特彼勒公司的高层人员访问徐工集团,表示了卡特彼勒寻求在中国更进一步发展的决心。同年4月15日,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率徐工高层领导赴日本回访新三菱卡特彼勒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公司明确表示与徐工集团进一步扩大合作的愿望,徐工集团也表示了积极的合作态度。5月,卡特彼勒有限公司亚太地区主席杰克·聂高一行4人与王民等徐工高层在上海再次会晤,商讨双方的战略发展和全面合作的可能性。当月底,卡特彼勒公司副总裁乐文礼赴北京与中国商务部有关官员进行会晤,并向吴仪副总理表达了扩大在中国投资和发展工程机械产业的愿望。6月,徐工集团改制第一轮竞标的结果公布。当月25日,徐工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徐工科技发布公告称:徐州市政府、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正在与愿意并有能力参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改制的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公司、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凯雷亚洲投资公司、花旗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等潜在投资者进行接触。 据知情者透露,“这个项目已经操作了两三年,徐州市政府和徐工集团开出的条件是对方必须有雄厚的资本,必须有国际市场经验,必须能够为徐工集团带来项目,并保证徐工集团的发展方向,帮助其做大做强。” 表面上看,卡特彼勒十分符合徐州市政府开出的条件。但随着谈判的深入,双方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裂痕。一位知情人士说:“徐工集团改制的底线是保持徐工品牌,保持现有管理层稳定,一并解决所有遗留问题,而这与卡特彼勒控股徐工的初衷差别巨大。”卡特彼勒想控股徐工的目的很简单,借助徐工集团扩大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取得中国市场的强势地位。 据了解,徐工集团对于改制,曾定下了“五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徐工持久、健康的发展;二是有利于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三是有利于徐工整体形象提高;四是有利于徐工的国际化发展;五是有利于一并解决所有历史遗留问题。而这些条件是双方达成协议的最大障碍。 正当徐工与卡特彼勒谈判陷入僵持之时,美国凯雷投资从投资选择人名单的最后一位跳到了最前面。2003年11月,卡特彼勒董事长在珠海召开的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上宣布收购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知情人士对此分析道:“卡特彼勒突然收购徐工集团的竞争对手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旗下的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可以看作卡特彼勒已经做出选择,而徐工集团与卡特彼勒的谈判显然无法继续进行了,而政府和徐工集团都希望,改制不仅能保持徐工这个民族品牌,而且可以做大做强。但是一旦跟卡特彼勒这样的产业资本合作,这样的希望就会落空。”据悉,卡特彼勒“凡是在国外建立的企业必须控股”,更重要的是其要“消化或抑止竞争品牌”。更有分析指出,卡特彼勒一旦入主徐工机械,势必直接掌控经营层面,而这显然是原管理层不愿意看到的。与之相比,凯雷等投资基金优势凸现——提供资金,不动品牌,更重要的是承诺不会大规模调整经营班子。 据了解,凯雷成立于1987年,其投资者主要包括富有的个人和家族以及机构投资者,管理着300亿美元的资产,是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之一。作为一家以收购业务为主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凯雷的进入,将实质性改变徐工集团的整体布局。接近凯雷的消息人士指出,凯雷很有可能在未来将A股上市公司徐工科技进行并表,转而谋求将重组后的徐工机械在海外整体上市,以求未来的全身而退。 业内人士感到担忧 徐工集团内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徐工的改制,其核心在于将重心往徐工机械转移,然后再围绕徐工机械发生股权变化。徐工集团改制领导小组在向政府汇报工作时,提出的改制设想是,通过集团国有股减持的存量转让和增资扩股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国内外投资者,但政府仍保留适当的国有股。在凯雷与徐工集团的协议中,将明确限制性条款,即凯雷承诺在未来退出时,不会将徐工机械卖给类似卡特彼勒的行业竞争对手,以保证徐工品牌的存续和发展。 |
||||
-- 作者:春天没有约会 -- 发布时间:2006/6/26 14:47:15 -- 据了解,目前国内重型工程机械市场上活跃着三种势力:一是以卡特比勒、沃尔沃、宝马等为代表的国际重工巨头,它们凭借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一度垄断中国市场;二是以徐工科技等为代表的国有重工企业,凭借政策支持和企业改革强势,在资金和规模上逐步具备了争雄市场的实力;三是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民营重工企业,凭借企业家治理的体制优势,显示出强大的后发优势。 不过,一位从事工程机械销售的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国内企业依旧很弱小,仅仅在中低端市场有较高占有率。他介绍说,就挖掘机市场份额来说,合资企业产品占了80%,15%是原装进口,只有大约5%是纯国产的——主要原因还是技术存在差距,密封件过不了关,液压部件漏油,特别是液压泵阀,只能进口散件自己来攒。他认为,国外巨头正是抓住了国内企业互相竞争,又希望与国外合作引进技术的弱点,周旋在国内主要工程机械企业之间。 如果按照徐工集团的思路,这些工程机械企业都面临与外资合作或并购的命运,他们之间的竞争也都打上了外资间竞争的烙印。 |
||||
-- 作者:春天没有约会 -- 发布时间:2006/6/26 14:48:44 -- 收购内幕 金山桥的徐州工业园,这是徐州市机械制造企业聚集的地方,宽阔的道路两边,众多机械公司一一排列,井然有序。尽管已经是初冬,但透过院墙的栏杆,里边依然绿意盎然,大型轧路机整齐地沿墙排列着,一律鲜艳的红。整个工业园鲜有休闲娱乐设施,在工厂之外,无论白天和晚上,都是同样的静谧。在这静谧中,居住在此的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徐工集团”)——当地最大的企业——的一些员工,则在焦躁不安地等待一个不可知的未来。 |
||||
-- 作者:春天没有约会 -- 发布时间:2006/6/26 14:49:07 -- 喧哗与骚动 眼下,凯雷收购徐工机械的协议还有待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但是,徐州当地一位接近徐工集团和卡特彼勒合资公司的人士向《环球企业家》透露,徐工机械真正的幕后买家是卡特彼勒。卡特彼勒拒绝对这一传闻发表看法。11月17日,凯雷就此事向本刊发表声明说: “凯雷作为一家全球性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我们所有的投资决策都是依据我们基金投资者的利益而进行,不会受任何公司委托。” 摩根大通顾宏地以及徐州市国资委主任洪涛,都将此称为“无稽之谈”。 “只要是涉及徐工的事情,我们一概只字不谈。”洪涛以项目尚未经国家审批终结为由,拒绝向本刊透露任何相关信息。徐州市政府其他相关部门以及徐工集团,也一致采取了回避策略。 但在国家审批完毕之前,徐工集团显然没有袖手等待。 实际上,协议签署的次日,徐工机械旗下上市公司徐工科技(000425.SZ)就发布了《股东持股变化报告书》及《收购报告书摘要暨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在宣告公司第一大股东徐工机械发生股权变更的同时,向所有股东发出了要约收购。 而在徐工机械的子公司——徐州重型机械公司里,正在为新主人的到来做准备。这个通常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重型厂”的子公司是徐工体系内的赢利大户,原本以哑铃式结构著称,共分技术中心和营销中心两大部分。现在,技术中心的组织结构开始进行调整,原本下设的技术厂长职位已经有两个被取消,仍保留的技术厂长和所长在人事上也进行了重新安排;而营销中心的调整也近在眉睫,分管领导已经在会议上被告知,以后将在华南等地成立更多的分公司。此前,这样的分公司只有华东和东北两大区域才有。 徐工科技下属的子公司:徐工筑路机械公司,早就为凯雷的进入提前进行了“吹风”。前不久,该公司从1000多名退休员工中挑选出12名代表,开了一个专门的会议,声称凯雷入主乃大势所趋,请大家理解并支持。 这个内部会议召开的背景是,目前亏损的徐工筑路机械公司需要为收购进行部分裁员。两年前,曾经有过一次大规模的裁员;如今,新的裁员已经开始,和往常一样,对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公司倡导其“内退”。一些工龄接近退休的员工,正面临着人生中的重大挑战。 徐工机械的员工们目前得到的承诺是:3年之内,员工队伍保持基本稳定,并以买断工龄的方式,逐渐完成从国有企业职工到合资企业职工的身份转变;3年之后,员工的去留将由新公司决定。 这种不明朗的前景,让一些工龄接近25年的员工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没办法,与其将来被开除,不如现在就内退,既可以拿到一部分买断工龄的钱,又可以领取内退的退休金。”一位在徐工筑路机械公司工作了20多年的员工说。尽管内退后每个月只能领到三四百元,即使加上养老保险金也就五六百元,但总归是笔稳定的收入。与这样的无奈相比,早几年退休的老员工则更多地感到心理不平衡。 不过,这些牢骚与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徐工集团下属的几家子公司在近几年改制时,都会有人因失望而不满。 2001年初,徐工集团下属企业——徐州金属结构厂成为徐州首批试点改制企业之一,当时的企业净资产为“-449.77万元”。改制采取了以零价出售给全体职工的方式,在职工内部募集股本金。376名员工共出资570万元作为注册资金,成立徐工金属结构有限公司。但两年多后,企业状况明显好转,公司却收回了职工持有的股票,而被裁掉的职工,并没拿到一分买断工龄的钱。这些前几年已经经历过改制风波的员工,表现出更多的愤怒。 然而,年轻的知识分子们对自己的未来满怀希望。 “我应聘的时候,人力资源主管就告诉我,说公司快被外资收购了,到时候待遇一定会上涨。”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徐州重型机械公司员工对本刊记者说。在徐工集团的所有下属企业中,“重型厂”的效益出了名的好,普通员工可以拿到将近2000元的月薪,他们希望凯雷的到来能给予自己更多的机会。 比这些年轻人更高兴的是该厂即将退休的员工。那些拥有40多年工龄的老员工们,现在可以额外拿到一笔买断工龄的钱,据说每年的工龄补偿敲定在2500-3000元之间——他们更盼望合资成功。 当然,对于凯雷来说,收购这样一个老牌国企,能否经营、合作得顺畅,现在还是未知数。10月27日——凯雷与徐工签署协议后的第三天,徐工科技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今年前九个月已亏损8126.5万元,预计全年将亏损1.2亿元人民币。而徐工集团内大多数企业目前也处于亏损状态,且情况比较严重。 “凯雷对这次投资充满信心,并将努力打造徐工的国际品牌。”凯雷如是说。 《环球企业家》 |
||||
-- 作者:春天没有约会 -- 发布时间:2006/6/26 14:50:00 -- 凯雷收购徐工进展如常市场日前传言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美国凯雷集团收购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85%股权遇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政府并没有表示要否决这一并购,审批进展与预期的时间表基本相近。 政府尚未否决收购案 据介绍,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基本都已经审议过了,仅有商务部对这一交易提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涉及:凯雷入主徐工集团之后是否构成市场垄断、国有资产与国有知名品牌的保护以及凯雷集团的退出机制等。记者了解到,政府只是要求交易双方澄清一些监管方面的疑问,并没有对交易协议提出质疑,也没有表示要否决这一交易。 由于近期关于国有资产贱卖的争议很大,有报道怀疑监管当局可能要求凯雷方面追加投资。业界一资深人士称,去年,凯雷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签署的收购协议显示,凯雷出资3.75亿美元现金购买了徐工集团85%的股权,并由此获得了徐工科技(000425)43%的股份,这一价格实际上是对徐工集团净资产的溢价近70%,即使按照国际收购标准来衡量,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卖价了。 据悉,凯雷集团收购的这85%的股权中既有老股,也有新股。这一点就保证了外国战略投资者的资金有相当部分能实际注入到徐工集团中。大量资金的到来,对于徐工集团改进公司治理和技术提升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徐工集团财务顾问、摩根大通中国区投资银行联席主管孟亮说:“作为徐州市政府和徐工集团的财务顾问,我们通过国际招标的形式最终选定了凯雷集团。现在的审批过程不是对交易结构或交易价格的修订。”事实上,如果要全盘修改交易结构,那就有诚信之虞。 凯雷无意垄断市场 针对凯雷是能获得徐工集团的控股权、是否还会坚持对徐工集团的收购,记者了解到,地方政府的最初设想是将徐工集团股权100%向国际投资者转让,但是在国际招标过程中,潜在投资方主动提出,政府应继续在徐工集团中持有股份,并发挥相应的作用。最后的结果才是凯雷收购85%股权,徐州市政府持有15%的股权。 因此,凯雷作为财务投资者,其与徐工集团、地方政府成为利益关联体,实现企业“做大做强”关系三方利益是显而易见的。 在被问及凯雷控股徐工集团之后是否会对市场构成垄断时,孟亮指出:“政府及有关监管机构对外资垄断市场和本土企业未来竞争能力的忧虑是可以理解。徐工集团、徐州市政府及凯雷均对此向有关监管机构作了充分沟通和解释。” 孟亮说,凯雷集团非产业资本,本身并没有在机械制造方面的实业。在最初的国际招标中,徐工集团在选择战略投资者时没有选择卡特彼勒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如此。因此,一些人士担心凯雷在入主徐工之后能否继续保持徐工品牌的独立性就显得过虑了。因为凯雷使徐工集团或品牌“边缘化”,不符合它作为财务投资者的基本立场。 另外,据一位了解该交易的匿名人士透露,凯雷与徐工集团及当地政府已经有一个“共识”。它可以通过海外上市、产权转让、增发等多种方式退出。不管如何,它今后退出徐工机械都要经过政府批准,凯雷也不可能出售给徐工机械的直接竞争对手让其进行垄断市场的目标;任何想要入股徐工机械的投资者或公司都要经过同样严紧的审批程序,以保证政府及有关监管机构有足够市场监控能力,这跟国外的做法也没有太大的分别。而且一般国际性的私募资金都不会同时拥有两家直接竞争对手,以避免造成冲突。 绝非敌意收购 对于国内有人指责凯雷“敌意收购(hostile takeover)”徐工集团,国外投行人士也甚感惊讶。分析人士指出,不管从哪种角度看,凯雷之于徐工,都谈不上“敌意收购”。首先,凯雷收购徐工集团不是它主动发起的,而是参与政府主导的“国际招标”过程,在竞标中脱颖而出,才得以达成的收购协议。 第二,“敌意收购”的前提是被收购方的股东及管理层不愿意接受对方的收购建议,而收购方是在对方不支持的情况下提出收购建议的。 第三,“敌意收购”也可以是为了谋求市场垄断而进行的,在这一点,凯雷更不具备,它没有从事建筑机械的生产或投资,更谈不上市场垄断。 那位了解该交易的匿名人士称,大家更应注意到,凯雷收购徐工机械是典型“友善交易”而非“敌意竞购”。这一并购交易得到企业管理层、员工及徐州市政府一致的通过和支持,整个过程也有充足的透明度,以平衡和保障各方利益。 中国机械网 |
||||
-- 作者:春天没有约会 -- 发布时间:2006/6/26 14:51:15 -- 审批文件迟迟不落地,凯雷收购徐工变得逐渐渺茫起来。有心想携手的收购与被收购方在望穿秋水之后,也绝望地以毒丸计划进行最后一搏。同时,国内的同行三一重工提出新收购方案,凸显出该并购案的不公平,也显示出目前民企在目前国内甚嚣尘上的并购大战中仍未获得进场资格。
凯雷收购徐工案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反映了在行政强扭之下形成的巨无霸国企选择怎样的自新之道。而围绕着该并购案所形成的从上至下的对经济主权流失的担忧,已不止于对经济事件的探讨。 不管反对与赞成者提出了多少理由,他们的市场立足点只能是:第一,并购市场是否是个开放的市场,可以由市场生成合理价格;第二,并购是否对交易双方有益,而不是损一方肥一方的私下交易或不公平交易,这其中显然应该包括对庞大的工人群体的安置等社会性问题。 在凯雷收购徐工案中,第一个立足点由于三一重工的出现受到质疑。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在博客中激愤地指责此次收购不公,他们曾那么热切地期望双方“合作”,却被明确排除在合作之外,“拥有强大品牌优势、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年收入170亿元的徐工竟然20亿出让!现在我的问题是:全盘接受凯雷方案,并加价30%也就是26亿人民币,三一能否收购徐工?”当然,向文波不会放过战略产业发展主导权究竟应该落在谁的手中这一挑动社会敏感神经的核心话题。 向文波的话貌似有理却不能服人,因为他们并没有考虑到外资在收购过程中的风险溢价部分,你可以觉得市场风险不高,但外资收购方有可能觉得很高,风险边际可能在30%甚至50%以上。双方标准不同,很难说谁有理谁没理。 市场,也只有开放市场,才能最终确定哪个价格是合适而公允的。 但棘手的问题出现了,徐工从收购中小企业到被人所收购,当地政府始终插手其中,给予全方位指导,其交易水平与价值评估体系的水准不容乐观。在此情况下,不管是凯雷、卡特彼勒还是三一重工,各方进入同一市场只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才能得出市场价格。事前天花乱坠,都不过是纸上谈兵。 从向文波对于股改支付对价的意见,到三一重工准备收购前与当地政府和徐工之间沟通借手行政力量的行为来看,并不能证明他们的市场意识有多么高明。当然,我们同样也无法证明凯雷收购之后就能让徐工走上康庄大道。 怎么办?只有一条,放开市场让希望收购者全部拥有入场证,而后让专业人士对近远期的种种风险与利益进行切实的评估,并向社会公开。只有“就市论市”,市场才能走向理性。 回过头来说,在此次收购案中,三一重工确实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他们仅仅因为出身草根就被一条“国际化”的红杠子排除在议价队伍之外,这是明显的歧视。而凯雷作为私人投资基金在中国布局非止一日,在亚太区的四支基金规模达19亿美元,此次投资徐工机械的凯雷亚洲合伙人基金规模约7.5亿美元。在巨量国际资本的冲击下,人们对于中国经济被收购的担心并非无因,在国门打开时间不长、市场泳技尚待提高的情况下,难免心怀疑惧。 不要说国人,就是市场经济的巨擘美国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发出过“日本要收购美国”的不平吼声,但日本人仍然收购了大批美国企业物业。结果美国人以资本市场的急跌又从日本人手中低价回购了大部分产业———这就是市场的技巧。 有了公平与成熟的市场,我们的市场技巧才能磨炼成熟。在转型的关键时刻,煽动情绪有害无益。 |
||||
-- 作者:春天没有约会 -- 发布时间:2006/6/26 14:59:38 --
|
||||
-- 作者:春天没有约会 -- 发布时间:2006/6/26 15:00:19 -- 商务部基本否决凯雷收购徐工计划 描述:凯雷在中国已投资和正在投资的项目 图片: Typhoon评: 根据已经披露的情形看,一个是凯雷本身已经跨行业收购了一些重要企业,另一个是凯雷收购徐工其本身背后是不是Caterpiller委托,由于委托协议关系,凯雷可以拒绝披露。因此,无论如何要保证凯雷也只是财务投资者,而不能决定收购后徐工的经营管理。现在徐工在凯雷进入时限制了说,凯雷你不能对徐工控股,凯雷目前是答应了。但是,我想无论是对凯雷 还是Caterpiller来说,重要的是首先能进入徐工,一旦进入尽可以根据其股东身份获得许多其他特权和资源,取得最终收购徐工的途径。比如说,作为股东对内部议定经营策略的掌握,可以使得Caterpiller(如果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布局;再比如,既然作为股东身份,一定有徐工需要借助它资源的地方,在这种协商中可以间接引导徐工的经营策略;又比如,一旦徐工部分股份由于各种原因被拍卖或出售,凯雷可以竞拍或者拥有优先购买权。在这方面,国外金融资本有着太多的经验。因此,现在需要国家出面起草和出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限制垄断行为的法律,从法律层面直接限制外国投资者的控制行为。 收购协议达成半年,迟迟未被批准;商务部可能否决该收购方案 在昨天的一个发布会上,凯雷投资集团已经将我国机械加工龙头企业徐工集团列为其在中国的“已投资的项目”里。但事实上这一在半年前已经达成的收购协议,至今还没有实现。昨天,凯雷投资集团亚太区高层向记者透露,自去年10月份双方就达成了协议的凯雷收购徐工机械一事还在等待商务部的批复,“时间根本无法预计”。而知情人士透露,商务部已经基本否决了该计划。 收购方案曾遭到质疑 2005年10月,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企业的徐工集团与全球最大的基金投资机构美国凯雷投资集团达成协议,美国凯雷拟斥资3.75亿美元,收购徐工集团下属核心企业徐工机械公司85%的股权。这是我国最大的一宗国际私人基金在华投资并购项目,也是国际基金投资机构首次涉足收购我国行业龙头企业。 但此后,这次收购在国内引发一定的质疑。有舆论认为,外资对国有龙头企业的控股性收购会“危及国家经济安全”。伴随着这些议论,这一收购计划一直停滞不前,并一直等待商务部的批准。 凯雷表示无法预期 昨日,在回答记者提出的“预计在什么时候商务部会给凯雷集团相关回复”这一问题时,凯雷投资集团亚太区高层满脸无奈地说:“那要看商务部,时间根本无法预计。” 凯雷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凯雷投资资本增长项目投资资金负责人祖文萃则对凯雷收购上海徐工的问题,拒绝正面回答。但他表示,凯雷集团只对中国领先的企业进行投资,凯雷注重与旗下的投资公司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并非追求股权控制。 据悉,凯雷集团掌控着390亿美元的资产,在亚洲,该集团的投资依靠其在亚洲的总部完成,分收购兼并、资本增长和房地产开发等三部分基金,对徐工的投资由该收购兼并资金项目组实施。 可能已遭商务部否决 此前,记者询问商务部相关人士,商务部此前拟就凯雷收购徐工一事召开听证会,但目前也没有了下文。 凯雷收购徐工的报批手续主要由商务部美大司和投资司负责。昨天,记者就此采访商务部美洲大洋洲司副司长徐迎真时,徐迎真表示“不知情”,并拒绝透露相关细节。 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商务部已经基本否决了凯雷与徐工的合作计划。 徐工等待引资转制 “公司现在还是按照原来的形式运作,凯雷没有参与任何日常工作,批不批还不一定呢。”徐工集团的高层向记者表示。 与外界的质疑形成某种反差的是,凯雷的并购得到徐工集团内部职工的认同。 “我们希望早点有结果啊,早点改制,引进资金,转换身份,甩掉包袱,这样徐工才能再活过来。而我们现在什么也做不了,只有等的份儿。职工们都急着呢!”徐工集团的这位高层表示,到目前为止,与凯雷的合作没有任何进展,徐工机械的职工们等了半年了。 2005年9月,徐工集团和徐工机械公司分别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并购、改制方案》,《方案》以高票在两个职代会上获得通过。 “职代会会议纪要显示,徐工集团职代会的无记名投票结果是219人同意、2人反对、1人弃权;徐工机械公司职代会全票通过。”该人士告诉记者,徐工集团筑路机械分公司一位普通职工认为,徐工集团的历史包袱太重了,不改制只有死路一条。现在的方案不仅保住了民族品牌,而且还能借外方的钱做我们的品牌。 “我们的并购与此前的所有引资并购都不一样,我们引入的是财务投资者。”上述徐工集团的高层人士认为。据了解,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凯雷并购徐工机械以后,所生产的各类产品,必须继续打徐工品牌;同时必须迅速提高徐工的核心技术水平,新上发动机生产项目,填补长期以来徐工不能生产核心部件的空白。 此前,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曾表示为凯雷的财务投资并不会给徐工带来太大的威胁。王民给凯雷的定位是“财务投资者,而不是产业内的掠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