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襄樊商务网论坛  (http://bbs.xfeb.com/index.asp)
--  农村经济与科技  (http://bbs.xfeb.com/list.asp?boardid=46)
----  文化遗产日:我们共同为文化遗产“守夜”  (http://bbs.xfeb.com/dispbbs.asp?boardid=46&id=2650)

--  作者:阿天
--  发布时间:2006/6/10 19:18:09

--  文化遗产日:我们共同为文化遗产“守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月6日,来自四川泸州市泸县的艺人在表演“泸州雨坛彩龙”,这种舞蹈入选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泸州雨坛彩龙”历史悠久,盛行于明末清初,当时人们用这种方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中国成立后,“泸州雨坛彩龙”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庆典,被誉为“东方神龙”。    

     受权发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务委员陈至立参观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

     从名字镌上故宫“景仁榜”的文物捐赠者,到长城脚下数十年如一日的“守城人”;从大声疾呼“保卫长城”的长城学会,到活动足迹遍及海内外的国际长城之友协会成员,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正在加入文化遗产的保护者行列。 

    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随着全民族文化自觉时代的到来,每一天都是每一个人的文化遗产日。     

    ●民间热流:“让宝贝回家”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人士说,近年来文物征集和回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加紧了对散落民间的国宝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而民间的踊跃参与功不可没。由民间艺人牵头联系,征集到的6万件皮影,就是以极少量投入保护濒危文化瑰宝的典型例证。

    今年5月,由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基金组织的“海外淘宝兵团”东渡日本,在东京、横滨等地购得20余件中国文物。尽管人们对这种“淘宝”方式有争议,但是民间“让宝贝回家”热流涌动,由此可见一斑。 

   ●普通百姓:为文化遗产“守夜”

    张鹤珊是河北抚宁驻操营镇城子峪村一位农民。20多年来,他一直巡护村子附近十多公里的城子峪明长城,防止有人在长城上挖药材、翻蝎子、放牧。

    在抚宁县董家口长城脚下,农民孙振元每天凌晨4点出发“巡视”长城已经30多年了。为制止村民在城墙缝里翻蝎子,他说服县采购站站长不要再收购蝎子。55岁的他,已经有了“接班人”——儿子和侄子。

    都江堰“修坝”问题、圆明园防渗工程、北京大学“大拆迁”……民间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争论,推动了社会和政府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

    ●人的传承:最好的保护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应努力确保创造、保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群体以及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积极地吸收他们参与管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梁治平说,为什么要这样规定?为什么单靠政府不行?因为属于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属于特定群体的,排除了这些主体的参与,就无从着手“保护”。而最重要的“参与”,就是传承。

   ●文化遗产:未来创新型社会的“基因”

    没有过去和现在,就没有未来,文化遗产不仅是联系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也是我们未来创新型社会的“基因”,“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创”。这是专家学者们的深层思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