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贞姑娘
-- 发布时间:2005/11/27 14:54:34
-- 汉江源头在那里??<转载>
汉江源头在哪里? · 税晓洁
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汉族、汉朝、汉人、汉子、汉字、汉剧、汉隶、汉白玉、汉奸等等这些称谓,都源自十堰人引以为豪的汉江,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江河中都绝无仅有。在古代,汉江还被拿来对应天上的银河,《诗经》说:“惟天有汉,监亦有光”。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除了可以预见的自然变迁,也使得这条江的文化价值再次凸现,近期不断有媒体关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淹没区的文物,称其价值远远超过超过长江三峡。但千百年来,汉江究竟源自何处?却是众说纷纭。 这也使汉江漂流考察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究竟在何处开漂为宜?关于汉江源头,目前大致主要有三种说法:1、南源说,即玉带河;2、北源说,即沮水;3、中源说,即嶓冢山石牛洞。 出发前漂流队专家组在十堰宾馆召开的讨论会并没有达成一致,我国著名的地貌学家、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唐邦兴教授、柳素清教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王方辰教授、长江委汉江水文局原局长苏业助等分析资料、图上作业后意见并不统一。最后,好歹确定了一个起漂点,定在玉带河。 也难怪,确定一条江河的源头,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国最长的长江和最高的雅鲁藏布江源头,都是在1976年才有确切说法。其实,地学界目前对如何确定一条河流的正源(又称主源)也尚分歧,据不完全统计,确定源头的标准就多达十几种说法,归纳起来,重要的大致有如下几种主张:1、“河源唯远”,以距河口最远点作为河流的发源地(源头)。即依河流长短,水流最长者为正源;2、依河网平面图的上下游一致性。即某条源流与下游干流流向比较顺直一致,形似干流向上的自然延伸者为正源;3、依水量之多寡,水量大者为正源;4、依历史习惯,维持人们长期以来的普遍看法而不去轻易变更。5、依河谷发育期的早晚,河谷形成较早者为正源……在上述几种主张中,赞同“河源唯远”的较多。事实上,世界许多河流的长度,都是以距河口最远点作为量算河长的起点。同时,也有不少河流是按照上下游的顺直一致来定正源,这通常和历史习惯一致。之所以如此,大约是因为历史上因为技术手段的限制,人们往往不易测算比较各源流的长度,而河道上下游是否顺直一致,却是比较容易观察。 从十堰沿汉江而上,经陕西安康到达汉中,汉江在此分叉,我们也分成两组,一组直奔预定的起漂点宁强县,另一组去探中源嶓冢山石牛洞。 探源组过勉县诸葛定军山后很快就走出了汉中盆地,前行又是大山,此段路甚好走,309国道基本沿汉江而行。进山约行20公里至勉县炭市场,一河穿越紧连的铁路、公路二桥北来,此即出自陕西凤县紫柏山的沮水,至此汇入汉江已流了120多公里,为汉江北源。再前行一、二公里,又一河南来,这就是资料上所载的汉江南源玉带河。 继续沿正西方向的河道上行,汉江由此往上曾被称作漾水,《禹贡》曰:“山番冢导漾,东流为汉”。水越来越小,走约40公里到宁强县烈金坝乡时已几乎成为一条溪流了。公路路边有一古桂,巨枝七出,形若华盖,当地老百姓说:几千岁了,大禹治水时留下的。查资料:此古桂当为唐建禹宫时所留。 从古桂旁进山谷沿溪北行,溪谷并不深,山坡不陡也不高,无奇花异木,低处有玉米地和稻田,无甚佳景。水极清,大大小小的瀑布哗哗啦啦,走着走着面前就站了一座山,腰间有一处甚奇,白花花的一片崖亮闪闪的剌眼,那就是石牛洞。 路很不好走,虽然我八年前来过这里,但也是走着走着就迷路了。这时,途中问过路的汉源第一家的主人,派小女儿来给我们带路。原来,最近一直在涨水,这个朴实的汉子一直默默目送着我们,一看我们走的不对,赶快就派小孩过来带路。 多亏着小丫头,要不我们不知道还要在庄稼地和荆棘丛中攀爬多久。这汉源第一家,也有门牌号——大安镇汉源村2-01室。这家的主人叫胡举林,妻子叫胡连彩。还有一个七十二岁的老父亲。他们有两个小孩,老大在天津务工,今年18岁。给我们带路的小女儿14岁,上小学5年级,由于没钱,就失学了。家里准备让他在家待一段时间后也让他出去打工。说起女儿失学,这汉子直摇头,钱太紧了,目前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中药材,无田可耕种,也没有别的什么经济来源,实在是没有办法啊。王专家实在看不下去,偷偷摸出一些人民币,背着我们给了。胡连彩今年也第一次到天津务工,但由于不太适应,也无什么一技之长,今年陕西又发生洪水,所以不久前只好回家赋闲。 小女孩很快把我们带到了石牛洞,洞并不奇,二、三米深的样子,上下左右方圆不到十米,没有飞瀑水帘,仅从一龙头状的钟乳石尖上有滴滴水丝一线下溅。找石牛,有一大石勉强可视作牛状,背上也有字,模湖不可辨。传说此字为大禹手迹,有考据家也还考据出为“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八字,但据我们依资料分析,此八字似为宗教祭祀活动所留更为可信。宁强古为羌族聚居地,旧时多起义,而那时兵戈之争少不了拜天拜地,河源自是拜祭佳地,宁强旧名即为宁羌。 抵达石牛洞时已是正午,用餐的水就是石牛洞滴下的泉水,好甜啊!可惜,少!太少了 ,就像小孩撒尿,这怎能称为汉江之源呢?莫非是古人眼拙?不。王方辰教授分析道:根据秦岭南坡的生态环境特点和气候类型,数千年前,这里肯定是古木参天、泉水喷涌,所以古人才可能把石牛洞当作汉江之源,石牛洞水量的减少是多年来人类开发自然变迁的结果。 专家们意见一致:根据目前石牛洞的水流量、高程、经纬度等综合分析而言,均无法被认为是汉江的源头。 嶓冢山石牛洞,即使以前是源头现在也并非正源。时间紧迫,专家做完测量,记者拍好 照片,我们匆匆下山。在一些出版物比如1993年出版的《汉中地区地理志》说宁强县五丁关——陈家大梁一带为汉江源头,即漾水的另一分支五丁北峡水。我们从嶓冢山赶回烈金坝,沿川陕公路南行,公路边就是这条河,几近干涸。这条河和公路伴行10公里后,在一个叫宽川的地方离开公路折向东,从流向上与汉江主流已经背道而驰。五丁北峡水从宽川东行入石钟沟以后的情况,我们当年也曾溯流而上,印象里出金牛峡以后,过禅家河坝,经干溪沟至冯家营,再穿猪嘴崖,北折过凉水泉,抵冉家坝,渐行水量渐小,后来就有点不敢确定怎么走了,干脆缘溪登上冉家山的一个大山梁顶,人说此梁即为五丁北峡水之源了,也即此种说法的汉源。此时俯瞰脚下,我们曾经走过的大安镇历历在目,按方向算,我们又折回来了。本次漂流考察所见,即使从我们目测的水量和走向看,五丁北峡水也都失去考察价值。我们对照详细地图,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五丁北峡水也显然不能成为源头。 次日清晨,大队人马乘汽车沿玉带河向西赶往玉带河源头。离宁强县城沿川陕公路南行20余公里到黄家岭叉路口,再上乡间土路西北行,玉带河就在公路边随行。再往上,玉带河又一分为三,有三个源头:从南向北依次为回水河、马家河、赵家河。其中,赵家河最长。一打听,河口的小村子就叫“汉源村”,当然是因为当地人认为汉江从这里发源而得名。 这已经是我们两天内见到的第三个以汉源为名的地方:昨天到的石牛洞下的那个村子,叫“汉源村”;宁强县城现在叫汉源镇(我上次来的时候还叫城关镇)。宁强县城古名羊鹿坪,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以后,先后为宁羌卫、州、县的治所,1942年改宁羌县为宁强县,县城解放前叫玉带镇。 找到了河源所在村的马中村长,在他的协助下,汉漂队在玉带河边的汉源村大约忙了一个多小时,在两河交汇处的一个山坡上把纪念碑竖立起来,按传统礼节放了鞭炮烧了香,向山河表达我们的敬畏和感恩,祈祷漂流活动平安顺利。 再往前,车子不能走了,大队人马返回县城做开漂准备,村长马中和探源组继续前进。走过塌方区,沿乡间土路西北行10余里到一个叫朱家河的地方,就再没有像样的路了。马中村长也不能肯定在怎么走,便在这个小村庄又找了一个向导。 从图上看,这里已接近大巴山汉江水系与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山势突起。 队伍开始沿河边乱石蹦跳前进。行不远即见一瀑布飞流而下拦住去路,苍松翠竹红枫碧草倒映瀑下巨缸般的水潭,景色极美,忙兴冲冲拍照,拍完了却直叫苦。怎么前行?瀑布高10多米两边石头光溜溜的,极难爬上去。只好绕山。丛林中猴子似地穿行跳跃了近一个小时终于翻越了瀑布……前行,仍是绝好景色,但天慢慢黑了下来,不敢多停,也顾不上拍不派什么鸟照片了。 路越来越难走,摔了好几跤后,著名探险家、中科院成都地理所客座研究员杨勇大叫难度不亚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这刚来,就是下马威。又遇三瀑,皆极壮美,越壮美于我们也越难行,爬第3个瀑布时纯粹是攀崖,山体几乎是90度,抠住石缝,一步一步往上挪。迂回攀上陡崖,山势又开阔起来,景色诱人。玉带河源区的自然风光,堪称我们整个汉江漂流过程中,最美的一段,雄险奇幽秀具备。 几个小时后,山谷中出现了农舍青烟,这里就是离汉江源头最近的一个自然村,叫赖家坝。在村民的指引下,又走了一个多小时, 黄昏时分,我们终于到达水池垭的一个小瀑布下。只能走到这里了,再找这个瀑布的源头,时间上是不允许了,后来杨勇在地图上查到瀑布上的山梁叫黑洞梁子,从这里再跨几步,就可进入四川省的嘉陵江水系。也就是宁强县的有关资料上记载说这汉江源头——金家坪乡西北隅曹家林以北一带。用GPS测得汉江南源这个瀑布的地理坐标为:东径106°05′59″,北纬32°14′,海拔1680米。(在1∶10万地形图量得的地理坐标为:东径106°08′,北纬32°41′海拔1630米)。 之后继续进行漂流考察中,基本否定了沮水是当代汉江源的可能。 漂流到汉中,我们专程沿褒河而上去寻访另一个源头。褒河发源于秦岭山脉太白县一带,在汉中市注入汉江,其流量、长度和流域面积都在汉江源水系中位居第一,但一直没有人和资料将这条河流作为江源来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