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周边风景区--天门山
天门山,坐落在张家界市以南,雄踞在永定区天门山乡与大坪乡之间,与七星山、雄壁岩毗连,距市区仅十公里,距蜚声海内外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也只有40公里(全部是柏油路)。
天门山,古称云梦山、壶头山、嵩梁山,又名玉屏山。山上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80%以上,是一座我国近年公布的国家森林公园。一个地区建两个森林公园,这在全国也属首例,足见张家界市旅游资源与森林资源之富有!
天门山的来历,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农历癸未年),因大地震,致使山壁崩裂,南北洞开,玄郎如门,故景帝孙休以为吉祥,便下令将武陵郡改为天门郡,将此山改为天门山。关于壶头山,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汉《马援传》注:此山在辰州沅陵县东。武陵记曰:“山头与东海方壶山相似,神仙多此游 集,故名。”关于玉屏山,据清道光三年(公元11204年,农历癸年)修刊的《永定县志》记载:“雍正十年(公元1723年),永顺府通判李瑾路过此地,又改天门山为玉屏山。”然而,由于李瑾职位不高,他的话算不得金口玉言,加上天门山洞行如 门,喊的时间又长,故玉屏山改称不久便又被天门山所代替。
天门洞 天门山因天门洞而得名。天门山诸景,首推天门洞。此洞于三国时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因地震崩裂而成。洞底海拔高1264.7米,洞门高131.5米,洞宽37米,洞深(厚)30余米,其洞形如门,故云“天门”。该洞为穿洞,故清代训导田荣超曾作诗赞曰:“两山凿穿一门空,一门劈开两山 通,多少神仙关不得,长年只许白云封”。看天门洞一景有3个最佳观景点:一在且住岗(远眺),二是在阴山种子园,三是在白杨坡飞虎洞。三点成一线,在这条线上看天门洞,都是正面,那一巨大的天门镶嵌在天幕上,晴天无限开阔,雨天云封雾锁,如遇天气突变,还能看到浓云盖顶,怒云飞渡其间的壮观场面。如久旱不雨,天门洞两边岩石呈红色,黄昏前后还发亮,从这座江南巨大的屏障上就可以预测天气变化,预测近期阴阳晴雨,而且一般较准确。怪不得山民称天门山为“仙山”。
来天门洞探奇,哪怕你是晴天登山,走的二气不来,挥汗如雨,只要一进天门洞驻足,便顿觉凉爽无 比。累了可席地而坐,或仰视,或半卧,四面洞壁都有景;渴了,坐着不动就可以张口去接那从洞顶洒流出来的“梅花水”,还可以边接边数。须知,谁要一连接得四十八滴梅花水,就可以升官发财中状元了呐!
在天门洞游览,除了能接“梅花水”以外,还能看到竹林中的稀世珍宝—龙头竹(书名“天竹”)。这种天竹,真是生长在“天上的”,连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也说是“门角生竹倒垂谓之天帚”。这种竹子其枝、杆、叶同一般山竹相比,并无异样,但根部却生长着形如龙头的金色短角,因此,它不但是美丽的观赏品,而且又是具有珍藏价值的纪念品。如居家有一龙头竹,不说价值连城吧,至少也会雅室增辉。
天漕飞瀑 在海拔1500多米的天门顶上能看到瀑布,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观。何况瀑布四周并无水的来源,神秘莫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更有甚者,天漕乃一干塘并无见水,可在它下面又有泉水从天门洞顶流出,而且天越旱,则流水越大,有时甚至翻出桶大的洪水!《湖南永定县乡土志》卷三载:天门山“其上有温 泉,是名天漕堰,悬流千仞,四时不竭,谤沛乎……”又云“有瀑布,名天漕堰,每夏旱,白练千丈,悬流而下”。
这天漕瀑布流水源至今乃是一个谜。1956年,前苏联地质学家曾来此地考察,但也没有得出科学的结 论,只说可能是大地震后留下的裂隙,因地下水深处没有出路,故而只能往上翻。正如这裂隙如水管一样,刚好通到天门山洞顶,于是天漕堰下面便流出了四时不竭的水!前苏联专家这个解释,不无道理,但是不是如他们所说,还无确切依据。
还有,泉水有时翻出红色,有时呈浅黑色,这就更加无法解释了。不管你相不相信,1949年与1976年,这天漕堰的水硬是变成了黑颜色,而且有桶大一股,直往下流。永定区城里人很多都看到过,这些见过的人至今还健在,可以作证。民间传说,天门山是仙山,天门洞里的水也是神水,它能预测人间祸福。凡天漕的水出现黑色,社会上便有天翻地覆的大事出现。这天门山山上的一些扑朔迷离的事,已经传的很久了,从汉代以来有文字记载的也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天门山寺.祖师洞 天门山寺坐落在山顶,始建于唐,后迁赤菘山,明代又迁移到此。寺庙的规模原为“三进堂、六耳房、砖墙铁瓦锅如塘”,后因年久失修,加之人为破坏,现仅存观音殿与祖师殿两进瓦房和一座七级浮屠(石宝塔)了。
庙宇虽破坏严重,但从残存的12块石碑上,一副对联还依稀可辩。上联:“天外有天天不夜”;下联:“山上无山山独尊”,横批为“天门仙山”。
据老僧人回忆,1949年以前,来天门山朝圣拜佛的香客,远至东南亚各国,近至江南各省,一年四季,香客不断。尤其是盛夏时节,香客更多,一天到晚,灶里不熄火,路上不断人,殿堂不断香,主持与大小僧尼忙的不可开交,有时甚至是忙通宵。
据《湖南永定县乡土志》载,天门山庙是建在泥洞、蛇洞与龟洞者三座洞上面的,这三座洞与祖师洞相通而又相连,洞内有大蟒蛇与神龟,如没有祖师菩萨坐殿“镇坛”,它们就会出来兴风作浪,甚至伤人,所以祖师洞在庙宇的正殿下,用“大如塘”的铁锅严严实实将洞口盖起来,千万不能打开,“开则大风飚起,屋瓦皆飞”,因之,屋瓦也才用铁瓦。这祖师洞上面的正殿,又称祖师殿,相传那是一座神殿,百人进香下跪不显的拥挤,而十人也不觉得宽,每次进香,人总是跪的满满的。
鬼谷洞 鬼谷洞,又称“鬼谷子洞”与“鬼谷仙洞”,它坐落在天门山老档湾的悬崖绝壁上,无路可走。要入洞,则需从山顶吊索而至。入洞门,可见一对石凳,相传他是鬼谷仙人的坐凳。洞壁有篆文,字不可 考,故谓之“无字天书”。这洞内充满神秘色彩。
鬼谷洞,传说当年鬼谷子曾在洞内炼丹修炼而得名。
鬼谷子,据《史记注》记载,既是人名,又是地名。“鬼谷先生,三国时纵横家。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颖川洛城(今属河南省,当时为楚领)并有鬼谷墟,盖得奇人所居,因为号”。鬼谷本姓王,名诩,又名利,民间称为王善老祖。他隐居鬼谷,是战国时代最活跃的游说之士苏秦与张仪的老师。司马迁在《史记》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又云:“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鬼谷子”之名,古传有二:一是鬼谷子因死于山谷,便释为“死者,归也。故号‘归谷子’。”后人因为“鬼归”皆谐音,故在互相声传中把“归”传成“鬼”,这样久而久之便将“归谷子”说成了“鬼谷 子”。《古史考》一书有这样记载:“仪、秦受术鬼谷先生,归之声与鬼相乱,故也。”此其一。二是民间传说,鬼谷是他母亲偷食了一串从骷髅头里长出的稻穗怀的孕,所以,又把“归谷子”传成了“鬼谷子”。至于外号“王善老祖”者,其人是占卜、星相、术算的祖师父。
据《湖南永定县乡土志》卷三记载:鬼谷子在天门山鬼谷洞修炼,曾点化一孩童成仙。这孩童名叫易嘉德,原在天门山玩耍,因疲倦而睡,可云彩把他飘了起来,托到一个石板高台上,孩童睁眼一看,只见一老叟正在摆棋。老叟给孩童一枚棋子,挥手示意,让孩童回去,这时,又一阵风把孩童吹到原来的地方,小孩一看,棋子还在手上拿着,可他回到家里,大人告诉他已经过了3天。就这样,易嘉德因鬼谷仙师点化便修道成了仙。他喜欢喝酒,终日烂醉如泥,喝醉后就上街游说。他不时道出行人的凶吉福祸,都讲的别人信 服,特别是他一口讲出别人的隐私,而且有出奇般的准确,故明间都叫他“活神仙”。他居住在前大庸鲜鱼巷,但后来不知所终。
鬼谷子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曾经断言:“事无常贵,事无常师。”他是一位隐士,又是一位豪杰;是著名纵横家,更是一位教育家。他当时有弟子五百,弟子中既有文才精英(如苏秦、张仪等),也有武将奇才(如孙膑、庞涓等);既有谋权怪杰,也有谋事圣人,所以,世上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他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政治家的六韬三略。
因为鬼谷子是一位奇人,《鬼谷子全书》又是一部奇书,所以历来研究鬼谷子的人很多。不仅有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历史学家与文学家,同时还有外国政治家与外交家;不仅有一般学术界的专家教授,同时还有美国基辛格博士的老师—施本格勒也反复研究,并称:“鬼谷子察人之明,对历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对当时外交技巧的掌握,必然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据可靠信息,近期还将举行鬼谷子国际学术讨论会,专门研讨、交流各国研究鬼谷子学术成果。
云梯岩·风洞 过天门洞,走一段平而湾的横道,便要攀登险峻陡峭的云梯岩了。
云梯岩,因路上的岩石凳(石级)如云中搭的天梯而得名。这一景观在天门溪上面。这是从东边上天门山的必经之路。它垂直高九十度,石级又高又陡,前面的人移脚,正好在后面人的头上,由此可见他的陡 势。道路沿石壁而建,依绝壁而凿,路外是悬崖绝壁,万丈深渊。幸好路外有茅草与风竹遮盖,不然往下一看,便觉心惊肉跳,头昏眼花脚发麻,胆小的人会吓的发抖,不敢移步。头上山鹰盘旋,不时发出凄厉的叫声。偶尔风吹竹动,路外露出一线天际,往下一看,呀!那小坪与天门溪的大片村舍农田便尽收眼底,你 看,人如蚁,溪如肠,田如豆腐块,而房屋只有火柴盒大了。
在云梯岩的半山腰,路边可见一洞,这便是有名的风洞。这风洞有一小洞口在云梯岩路边,行人到此,只觉凉风飕飕,如冰水浸骨一般。哪怕你爬的挥汗如雨,只要往风洞门前一靠,就立即觉得浑身冰凉了。几分钟后,你会觉得打冷颤,甚至遍身发抖。侧耳一听,山风在洞内呼呼作响,冷风是从洞底往洞外吹来的,响声时近时远,似大风从天外吹来一般。这风洞相传是风神爷施的法术,它与天门山寺庙祖师洞相通。凡到祖师殿朝圣的香客都要顶礼膜拜,虔诚敬香,如稍有不诚,这风神爷就会吹一口气,他吹一口气就会狂风大作,洞外就是飞沙走石;吹二口气,洞外会屋倒瓦飞。亦姑忘记之。
龙头峰观日出 龙头峰位于天门山寺之南,距祖师殿约200米。龙头峰,因峰赛龙头而得名,相传龙头峰系东海龙王游壶头山丢下的一根龙头拐杖变的,谁到龙头峰一游,只要采一根龙头竹(天竹)做拐杖,使可以覆险如夷,走路不会跌跤。如要云游四海,龙头竹又可化为一龙,让你骑着漂游。
龙头峰有龙头岩,岩上安装的龙头伸出悬崖之外,胆大的还可以抱住龙头打转。悬崖外面是绝壁,是深渊,人抱住龙头转向外面,如凌空高悬,惊险万端。30年以前,本书作者曾结伴游过龙头峰,并手抱龙头打过转,而今想起来真还有些害怕呢,至今还心有余悸。
游龙头峰,这龙头虽然不复存在了,但在这里观日出却是非常壮观的。观日出,最好五更起床,不等日出便先到目的地,然后静观等待。当你凝视东方,晨雾在万山丛中漂浮时,会不知不觉发现东方山那边渐渐变白了,变亮了。这光亮从群山脚下慢慢上升,扩展,就象击石水中浪圈扩散一般,一圈一圈在延伸……当你正看的出神,又会在不知不觉中突然发现,那一轮红日就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了。太阳照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随之而来的晨雾也慢慢变薄,空气也逐渐由寒变暖,你感到浑身是劲,一切都充满希望!这时,你才算完整地观看龙头峰日出。
金水池边看赤松 《湖南永定县乡土志》卷三有这样的记载:“云梦山复移之西峰,号赤松山,有金水 池,其年代均不可考证。”
这旧志书上说的赤松山(又名赤松峰),是天门山的又一胜景。它在天门山顶之西,又是寺庙二移之 地。在赤松峰,我们看到了丹灶峰(天门山16峰之一)。杨轴诗“丹灶老僧道不同”中的“丹灶”既指此。为何叫“丹灶”?相传是古代神农之师赤松子在此为练金丹而砌的灶,故名。丹灶旁边的水池也是赤松子炼丹用过的金水,故名“金水池”。清代文人俞永弼游此曾题诗一首:“荒烟杳霭处,昔有仙人住,遗迹留丹灶,还疑常来去。”
离金水池不远,还有一景也值得一游,这便是“仙山福地”。这是用7根石柱排成的“天柱”,相传为“七仙女”所留。七仙女思凡,每遇天晦,便变成七位美女云游,而玉帝得知后,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为了逃避玉帝惩罚,便摇身一变而为7根石柱。
天门山孤高,前临澧水,后靠七星,四面临空,无一屏障,而主峰海拔高达1500多米。每当严冬来临,北风怒号可直达山顶,使积雪成冰,日久不化。如遇晴天丽日,便见白雪皑皑,格外耀眼,蔚为壮观;如遇落雪下雨,又只见灰朦朦一片。天门洞云封雾锁,时而开郎,时而迷蒙,只见那巨大的洞门如帝阁宫门一 般,可望而不可既!
断山桥 天门山的这座断山桥,和袁家界上的“天下第一桥”一样,系两山裂断,中生一石,横跨两边如人工架设一般,这座断山桥坐落在土地凹上面,长约5米,但宽仅1米,游人路过,惊险无比。断山桥下,万丈深渊,投石闻声,数十分钟方落入深涧。俯视桥下,只见古藤高挂,山鹰盘旋,青烟袅袅,雾抹群山,站在桥头,无论远眺、近视,胆小者都会出一身冷汗。
求儿洞 求儿洞,坐落在合山洞西边,为天门山十六洞天之一。《湖南永定县乡土志》书上有记载,民间传说更玄奇。相传,凡夫妻婚后多年不孕,都可以到这“求儿洞”去顶礼膜拜。据说,这“求儿洞”十分灵验,只要你诚心,就会有求必应,包你喜添贵子,继续香火。相传,这求儿洞之所以灵验,主要是有“送子娘娘”耳边有金锣,只要金锣在她耳边一响,便立即送子到人间。